一组新西兰女总统的哺乳照片在当地媒体疯传,虽然最后涉事电台道歉,但是诚意不足,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体面问题,其实已经关注到女性的在职场和家庭中面临的两难问题。
职场女性,就要体面的应对各种社交,尤其是媒体镜头中的明星/政要女性,更担当着重要的形象大使的只能,岂能随随便便把生活碎碎事暴漏在媒体和大众眼前。
普通的母亲,会不动声色的在言行中表达对子女的爱,会不顾形象的把自己养胖,让身材变形,直到看见孩子聪明健康的长大。
这个竟然是热搜榜单,不管涉及到怎样的问题,只要是关于哺乳问题,站在女性的角度,我只想大声的喊出来:
偷拍哺乳照片的人 你们难道不是吃奶长大的!
那么,作为哺乳过孩子的妈妈们,现在要抛出一个问题:你会当众哺乳吗?我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作为有过哺乳经历的妈妈们都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可能会,但是尽量会遮挡住重要的部位或者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进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
2,支持当众哺乳,但是自己做不到。
3,宝宝哭闹,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就地处理,也管不了那么多尴尬的事情。
4,虽然尴尬,但是还是会选择当中哺乳。
其实这几种想法,在哺乳期的不同时间段,都有经历或者体验。
有时候觉得尴尬的问题,在母爱面前都显得渺小。
有时候为了避免尴尬,只能就近找卫生间或者试衣间处理,避免宝宝哭闹带来的尴尬。
最容易处理的办法就是出门随身带一块大纱巾,如果需要哺乳,轻轻的把孩子包裹在里面,自己不尴尬,孩子也安全。
经验之谈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在众人的严重,只要是小小的瑕疵和不注意都有可能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人的镜头/文字下曝光。
网上盛传地铁哺乳照片和相关新闻,以及上班间隙母亲给孩子做备用母乳的照片。看到只想问问,拍下这些照片,你到底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是想让当事人暴露在大众的口水战中,还是想站在女性的角度关爱一下自己的老婆或者母亲,
但是不排除有些异性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件事情。
这样的照片之所以能被盛传,其实还是一小部分人的变态心理作祟,偷窥,异性歧视都不在话下。而很多的照片还是被一些同性传出来了,就匪夷所思,你到底是不是女人。你到底有没有生过孩子?如果是男人,这样的人到底有多猥琐和阴暗,这个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被摆在桌面上说事,也未免有点太小题大做或者有想用性别故意炒作之嫌。
今天叨叨一组新闻,说国家已经支持二胎,放开了二胎超长产假问题,这样的问题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
如果是一个专职的宝妈,可以适当的得到老公的陪伴也是一种福利。
可是很多职场的女性就面临这样的尴尬,时不我待。
六个月的超长产假,让女人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亲子互动,建立长期有效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也能让体力和精神得到完整的恢复,可是6个月啊,职场的生命周期能等待6个月吗?6个月待职在家,先不说回到职场会不会适应,先说说6个月,企业或者单位会不会一直空岗,等待你来填充,有几个女性有这样的能力,能被公司或者单位重视的空置6个月职位,等待你来填充。
焦虑的女人,一边想着能在二胎的时候好好休养,一边想着万一不在岗,再也无法上岗怎样办?
于是,就有一些新生的职场女性带着宝宝上班,一边集中精力处理手头事情,一边苦心吧唧的照看孩子。真正的女金刚,估计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吧。
女人这么拼,只想弱弱问一句,作为孩子的父亲去哪里了?
在中国丧偶式的家庭,父爱的缺失,让一部分职场女性苦不堪言。到底是职场还是家庭,哪一个都是天平上最重的那一头,哪一个都不能疏忽,可是作为老公,作为父亲,一样的拼打职场,却可以在适度的时候进入“真空状态”,瞄着眼睛小睡一会儿,作为职场女人,一边想着家里的孩子和琐碎,一边还要想着职场的竞争的职业指标,哪一样落下也不行。
前两年一直流行说男人下班回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车停在楼下,抽一支烟,听一段音乐再回家。
为什么男人不想那么快那么急回家,为什么加班的男人远远多于女人,很多一部分,除过职场责任和工作性质,最多的估计是不想做个婆婆碎碎的家庭一份子,参与家庭的才米油盐酱醋茶和孩子的哭闹纠缠。
一个家庭中男人角色的缺失,累的不仅仅是女人,还有那个渴望得到父爱的孩子。
很多家庭因为父爱的缺失,孩子胆小怯懦不合群,还有部分孩子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殊不知,不是孩子,或者爱人的小事太多,问题太多,而是家庭的参与感太少。家庭中的角色,父亲,母亲和孩子,本来的铁三角,最后变成对立的直角,远远观望,相互对峙。
话题扯得有点远,不管是女性当众母乳被拍的尴尬,还是职场女性的不容易,或者是家庭中男人角色的缺失,只想说明一点,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中,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支持,其实远远的比猜疑,排斥和缺失来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