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 金匮真言论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黄帝问:天有八风:东风(俗称婴儿风)、东南风(弱风)、南风(大弱风)、西南风(谋风)、西风(刚风)、西北风(折风)、北风(大刚风)、东北风(凶风),经脉中有五风,这些都是怎么来的?
岐伯回答:当八风产生邪风邪气时,邪气进入身体经络,触及五脏就使得五脏生病。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神,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字释] 俞:通“腧”,腧穴。既是气血聚积处,也是外邪侵入身体的通道。
东风生于春,肝生发的时节,也就是肝经容易受外邪入侵的时候,表现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经,具体反应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经,病反应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经,具体反应表现在脊背。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季者病在脏,秋季者病在肩背,冬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qiú nǜ],仲夏者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虐,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项颈,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sūn]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字释]长夏:农历六月,属脾土。
所以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多病在心;秋季多病在肩背;冬季多病在四肢。
所以春多发流清涕和鼻出血,夏天多发生胸胁病,长夏多发生内寒腹泻,秋多生风虐病,多生痹病。
另外,冬不做按摩和剧烈运动,春就不病鼽衄、颈项,夏不病胸胁,长夏不洞泻寒中,秋不病风虐,冬不病痹症、飧泻、多汗的病。
精是身体的根本,藏好精,春不生温热病;夏热,却让自己不出汗,秋天容易患风疟病。
【感受】
这篇开始讲四时之风对身体的影响,之前讲的四季规律主要是讲的四季变化与身体五脏生长是一起的,受四季之气影响的。
而这次讲的四时之风就是在四时之气影响五脏的基础上,容易引发的身体问题。
四季调神大论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说明,春季肝生发、夏季心宣泄、秋季肺清降、冬季肾收藏。
那就是说五脏随着四季各主其功能运行,所以在运行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受影响的时候,风邪易趁其不备侵入五脏气血运行集中的地方,春季在颈项;夏季在胸胁;秋季在肩背;冬季在腰大腿。
继而春病在颈项上的头部出现流鼻血、流鼻涕;夏病在胸胁内生胸胁病;秋病在肩背引发风虐;冬病在腰股
引发痹症。
所以病的引发因素可以根据四季的变化影响的部位来分析,在不同季节有效侧重易生病的部分,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