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假疫苗刷屏了,妈妈们焦虑的翻疫苗本,孩子们依然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不能理解妈妈们的焦虑,妈妈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向孩子描述这次事件。
关于假疫苗事件的谴责文章已经太多,我不想再重新梳理一遍了。
生产假疫苗是突破道德底线、没有良心、没有信仰、缺德的行为。让人更害怕的是,这些假疫苗就这样畅行无阻的经过了每个流通环节,最终顺利的到了终端消费者的身上。而这些终端消费者,有被狗咬伤可能被感染狂犬病的人,更有嗷嗷待哺的婴孩儿。
问题疫苗怎么流通的
整个的疫苗流通领域,一路绿灯。二类疫苗冷链爆出问题,一类疫苗生产爆出问题,让人防不胜防,躲都没地方躲。
假疫苗的发现,有传是企业员工举报,官方解释是飞行检测。归根到底是偶尔发现,而不是例行检测。
商人有逐利行为,即使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商人都敢铤而走险。曾经轰动全国的三鹿毒奶粉,还有现在的假疫苗都是证明。
假疫苗,比毒奶粉更可恶。奶粉还有替代品,疫苗没有。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部门是企业,采购部门是各省市的疾控中心。
企业采购,大多是先考核供应商资质,签订总的框架合同,然后再针对单笔购销业务签订采购合同,约定验收方式、付款方式。即使供应商资质再好,货到了也会验收之后,符合合同约定才入库。
那么问题来了,疾控中心是怎么采购,让这些假疫苗畅通无阻的流通呢?疾控中心采购疫苗,都不用验货的吗?还是验货的技术太高端,疾控中心HOLD不住?
处理生产企业,就够了吗?
现在千夫所指的生产企业,我已经不屑于去指它了。从上到下,对生产企业严查的决心,还是能看到的。
但这就够了吗?
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监管制度,即使今天的长春长生倾家荡产终身禁入,还会有其他的生产厂商前仆后继。毕竟,做假疫苗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被发现的概率很低,确实暴利。赌一把,没准就能赢得个锦绣前程。
所以,长春长生该严查,疫苗的流通领域也该严查,相关监管部门更该自省。产品不合格,却能顺利的流向市场,采购部门、监管部门,都做了什么?
还应该有更多的信息披露,毕竟,出问题的官方通报是两个批次,那其他批次呢?是抽查过了属于合格产品,还是只抽查了几个批次?
如果其他批次抽查了,属于合格,是不是应该把抽查的批次都公开,让焦虑的家长们心情平复一些;
如果只查了这两个批次,就当一切都没发生吧。该焦虑的继续焦虑。
作为妈妈,我不怕苦不怕累,但我害怕的,是无论我如何付出,都无法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
希望这次疫苗事件的结果,不止步于仅仅处理涉事企业,相关部门相关单位也能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完善整个疫苗的流通制度、监管力度,并坚持执行,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疫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