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今年奥斯卡的三国鼎立。
Sir的答案是:《爱乐之城》《月光男孩》,以及今天要说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这绝对是一部被中国大部分媒体遗忘的佳作。
纵然它没有《爱乐之城》金球奖七提七中的残暴战绩,纵然它缺乏《月光男孩》清新美好的大众口味。
它是一曲献给生活中绝大多数“失败者”的赞歌,它阴郁的底色注定只能在小范围流行。
所以,《毒舌》更有必要为它鸣不平。
文 | 西多、Jackie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海边的曼彻斯特》确实被忽视了——
从口碑看,它其实比《爱乐之城》还要强!
烂番茄新鲜度96%,影评人评分高达8.9。(《爱乐》93%,8.7分)
以严苛著称的评分网站Metacritic,给出96的高分,同样高于《爱乐》的93分,稳居2016年度第二。
IMDb8.2分。
金球奖上,它五提中一,却是含金量非常之高的一枚: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本·阿弗莱克——
的弟弟:卡西·阿弗莱克。
很多人对卡西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本·阿弗莱克居然有个同是演员的弟弟。
他可不是什么新人,1988年出道至今已快30年,出演过的电影你绝对看过大多数,《星际穿越》《心灵捕手》还有《十一罗汉》系列,但就是怎么也记不起他这张脸。
反观他的哥哥,本·阿弗莱克却始终顺风顺水,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商业还是艺术,都是好莱坞宠儿。
这么多年,卡西终于迎来了他的时刻。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成功,一半要归功于他,甚至可以说,单看他的表演,这部电影就已值回票价。
他平静地表现着悲喜,就像一头经历了生活重锤的老牛,无辜的眼神里传递出孤独,还有对苦难隐忍的抵抗。
他完全演活了两种反差巨大的状态。
这是卡西·阿弗莱克的巅峰独角戏。
ps.因点评演员演技需要,下文有部分剧透,不过这个故事其实没什么好剧透。
罗纳根的剧本非常“毒辣”——
李·钱德勒(卡西·阿弗莱克 饰)是一个孤身一人生活在波士顿的杂工。
他干着修水管、通马桶、丢垃圾的平凡工作,总是形单影只,沉默寡言,连酒吧里的美女主动和他搭讪,也无动于衷。
反而被陌生人多瞅了两眼,立马大打出手。
显然,这是一个乐意把日子越过越糟的混蛋。
直到某天,他接到家乡,也就是本片片名“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的一家医院打来的电话。
医生说,他的哥哥心脏病发,命悬一线。
他随即驱车赶往。
但,还是没能见到哥哥最后一面。
李在处理哥哥后事时还被告知,哥哥在遗嘱中要求他作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十万个不情愿地,李不仅要试着跟刚刚失去亲人并处于叛逆期的侄子相处,还要被迫开始面对自己在家乡的悲伤过往。
电影行进至此,我们才抓出了故事的主线,原来,《海边的曼彻斯特》要讲的就是一个普通男人被迫回家疗伤的故事。
全片几乎没有任何激烈的情感冲突,但却以看似平凡却无可忽视的生活碎片,还原出生活细腻的质感。
到了中段,通过几段闪回,我们知道李的过去。
原来,在海边的曼彻斯特,本来也有属于李自己的美好生活:深爱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小木屋。
然而在某天深夜,由于李自己犯下的一个错误,一场大火吞噬了他的木屋和三个孩子。李自己因为外出买酒幸免于难。他妻子,则在绝望的哭喊中被送上了救护车。
这是一个残暴虐心的故事,但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得阴郁沉闷。
他小心翼翼地把主角的苦难折叠起来,然后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挥来一记重拳。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李。
越是深刻的沉痛,越深藏在平静之中。
要展现激烈的情绪,夸张的表情、激烈的咆哮,显然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忍不住拿小李出来举例
然而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完全没有这种爆发的“冲奖时刻”。
他的表演克制而有层次。
当他听到哥哥的消息,前往医院病房时,他不言不语,甚至步伐都没有急躁,眼里带着与世阻隔的悲伤。
这完全展现出这些年他的压抑:很早就清楚哥哥有病随时可能死去,但当死神真的来临,还是难以置信。
当被律师宣布成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时,李几秒钟的表情,从惊讶、怀疑、平静,复而悲伤。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他的脑子首先浮现的,是对人生又一个考验的措手不及,之后是欣喜哥哥还对他坚定信任,最后又是他对自己犯过错误的痛恨。
全片最“催泪”的一场戏,是电影末段,李和前妻兰迪在街上偶遇。
兰迪希望有机会能和李共进午餐,因为她在当年的悲剧后对李说了很多过分的话,对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她希望修复两人的关系。
这显然是一个情感爆发的点。
但这时,嚎啕大哭能表达李被伤痛击成碎片的心吗?
李的脸上还是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他只是不断地摇头,颤抖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这,或许就是悲从中来。
在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绝望,这是一种由内疚、纠结、无助混合而成,能迅速把人湮没的不可抗力。
纽约《Time Out》看后这样评价卡西在片中的表演,“加入了巨人的行列”。
如今,卡西·阿弗莱克已经凭借这个角色,斩获包括金球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大大小小三十余个最佳男主角的头衔(唯一失去的有分量的奖项,就是在好莱坞演员工会爆冷输给《藩篱》中的丹泽尔·华盛顿)。
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今年奥斯卡影帝的最有力竞争者。
这可是他哥哥本·阿弗莱克梦寐以求的奖项。
可惜大本是好莱坞出了名的“Poker Face”(生无可恋之脸)。他的表演缺少对情绪最为细微的拿捏,常被嘲笑“毫无内容的深沉。”
一直以来太过普通的卡西·阿弗莱克,这次却因为演透一个普通人而跑到哥哥前面。
有的演员,因戏而生。他们往往是镁光灯下最耀眼的焦点。
有的演员,却为戏而生。他们的存在就是把一个角色以最恰如其分的角度与力度嵌入电影。
镜头外,他们形如路人。比如卡西,比如Sir以前说过的廖凡、范伟,还有王砚辉。
对于他们来说,演戏不是功成名就的励志鸡汤,演戏是一门需要你不断下苦力的手艺。
走红更像命运额外的馈赠。
他们不是为成功而生。
巧合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一部关于失败者的电影。
我们看过太多故事,讲述人们如何勇敢战胜痛苦的过去,扬起新生活的风帆。
但,如果我们翻越不了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观感是触碰式的。
它不是用励志让痛苦消弥于无形,相反,它着力于雕刻痛苦的毛边,不加修饰地去再现痛苦的原貌,它不是抱着与失败作战的姿态,它尝试与失败握手言和。
正视伤害留下的疤痕,是另一条路径通往治愈。
就像最后,李处理好了哥哥葬礼,安顿好侄子归宿,还是选择回到波士顿,继续一个人的生活。
侄子邀请他留下,他无奈而诚恳地说:我做不到。(I can’t beat it.)
我们的生活是为了取悦别人,在掌声中获得尊严,还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带着残缺匍匐前进?
卡西和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给出了一个虽然丧,但踏实的答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A站、B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