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这一类电影,用潜在的静默把电影语言的状态推向最虚无的本质。
卡西·阿弗莱克拿了 40 多个影帝,却没能逃过好莱坞“性侵运动”的大风浪。他的哥哥奔走在前线,演蝙蝠侠太累了,不比自己当导演轻松,可看着弟弟在奥斯卡领奖的那一霎那,他眼含热泪,事后却抱怨弟弟忘了在致辞当中感谢他,可他也不在乎,这可是他的宝贝弟弟啊!
只是数十年前谁会认识卡西,人人都道阿弗莱克家出了一个巨星,拍《珍珠港》,拍《心灵捕手》,拍《逃离德黑兰》,好基友是同为巨星的马特·达蒙,妻子还是詹妮弗·加纳。二十多岁就拿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四十不惑之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座,后来成为蝙蝠侠,人们才想起原来他还是个不言输的演员,高大帅气,徒有一副男花瓶的外表,演戏怎么也不入流,甚至一不小心还拿了金酸莓。可这有何关系?他的编导才能早已被学院官方认可,谁不认识本·阿弗莱克?他可在李安眼皮子底下抢走了“最佳电影”,百年后名人堂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较之下,卡西就远不如他的哥哥那样幸运,他不似哥哥那般高大,也没哥哥那般受人瞩目。卡西·阿弗莱克是谁?就算你是一个影迷也未必认识他,这似乎是好莱坞名人家族的魔咒,一大家子人,要么各个成为翘楚,要么总有一人事事不顺。
可他 88 年就开始拍戏了,直到 16 年他才广为人知,这中间,他耗费了 28 年的时间去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奥斯卡并没有这样的标准,你呆的时间越长,口碑就会渐长,就连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也奋斗到了 80 多岁,才拿下一座奥斯卡金像奖,他可是演过《音乐之声》这样的传奇名作之人。可见好莱坞残酷的竞争从未间断过。如何成为一个好演员,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唯一的指向标。
于是那些我们误以为的“花瓶”都在认真表演,一一拿下了奥斯卡,身在好莱坞,你只有成为一名好演员,才会历久弥香,这个艺术圣地不允许有太长时间的偶像屠榜,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妮可·基德曼,查理兹·塞隆,安妮·海瑟薇,瑞茜·威瑟斯彭,哈莉·贝瑞等一众大美人为了摆脱“花瓶”这样不中听的名声,一心投入到成为演员的幸福暖阳中。
而卡西·阿弗莱克呢?这 28 年他都在做什么?
说得好听是沉淀,说得不好听就是没有强烈的上进心,哪怕接一些商业科幻片也不至于常年不见踪影。但他也知道,他演不出来那样的电影,看《神枪手之死》就应该发觉他的用心,可谁都知道,布拉德·皮特才是正儿八经的主角,有了他,谁还记得卡西·阿弗莱克?
16 年,马特·达蒙接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成为一个称职的制片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上下都得管着,这个闲隙他还跑来中国拍了部砸钱的《长城》,这不能怪他,诚如梁家辉而言:我拍电影两个标准,片酬高,角色好。
坊间传闻马特·达蒙本想自己演这部电影,但和《长城》撞期了,所以他两边都不想耽搁,于是找来了自己好基友的弟弟卡西。这就是电影背后的故事,这部电影的未来会怎样?谁能预料?卡西也没想那么多,他只知道,《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他喜欢的那一类电影,起码没有绿幕。
而在看《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前,我给自己放空了一段时间。
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后,我像失控一样望着自己。
这部电影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称号——“最丧表演”。
如果我对卡西不了解,自然体会不到他深入骨髓的演出会有多少真实感。但的确,我不了解他,不如认识他哥哥那样了解。在他 20 多年的演艺生涯里,我只看过他几部电影,这还不包括他客串的《罗汉系列》,可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后,我不愿错过他的《鬼魅浮生》,也不愿错过他的新片《老人与枪》。尽管他受到了“性侵风潮”的舆论迫害,但我不愿意把电影、表演、现实紧密联系在一块儿。意思是但凡卡西·阿弗莱克出了新片,我一定会去看,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不感兴趣。
而电影里的“他” 是一个看似一言不发的男人,沉默和孤寂游走在他身上每一个边缘。
白天做着勤杂工的工作,晚上在酒吧一人喝闷酒,他从来不在乎旁人怎么看他,需要修马桶的女主人对他有性幻想,酒吧里的男人觉得他是个同性恋,对他来讲,打他们一顿才是要紧事儿。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没有家人和朋友,住在丁点大的起居室里,像对生活毫无激情和希望。
然而,就在那天他接到一通电话后,他不得不捡起破碎的往事回到过去,这个男人,过去发生了什么?
我们看多了戏剧化的电影总盼望着编剧们完成一次很好的作业,故事工整,拍摄工整,表演工整,主题工整,似乎一切都对得上观众的口味。
《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些另类,它在意识上是比较生活化的,看似没有任何高潮结尾,其实从一开始,导演就别出心裁,用极度内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电影的主题:生活与过往,卑微与怜悯。
他因为哥哥的去世而回到故乡曼彻斯特,他哥哥希望他成为自己儿子的监管人,由此,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和出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生活中发生了碰撞,他们内心都有各自的伤痛,却都因为这一场意外而对生活和当下有了其他看法。
卡西·阿弗莱克所饰演的 Lee 没有经典故事中张弛有度的表演,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阶级,过去的他喜欢和朋友打闹,和哥哥还有侄子在船上航行钓鱼。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细微地观察到他的反差,他过去酗酒和嗑药都只是为了热闹,妻子和三个儿女都像是他的玩伴。如果没有那场意外的大火,他可能永远也不会离开曼彻斯特,这个海鸥群舞的海滨之城。
他酒醉失手引起了家中的火灾,三个儿女都死在了那场火灾中。电影中几乎没有刻画出他的悲痛和懊悔,只是简单的切换镜头,对他脸部近景的几场描写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这就像我们说的:倘若你做了这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你会怎样面对自己?
我问过我的朋友,她说她会自杀。
LEE 同样做过,在警察局审问完后他猝不及防地抢过了警察手中的枪想打死自己,但自杀未遂,最终被人们阻拦了下来。由此,我们在电影不断的回忆中才知道他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他并不是性格使然。
他与妻子离婚,搬到了波士顿小镇上过着孑然一身的生活。
但生活总是这样奇怪,哥哥的死再次把他拉回了曼彻斯特,他要照顾正在上高校的侄子,他的侄子有个乐队,在学校是冰球队和篮球队的佼佼者,同时交往着好几个女朋友,叔叔的到来和父亲的去世让他开始失去了生活的控制。
电影通过繁琐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这很考验导演耐心和叙事技巧,没有什么情感的爆发和剧情的反转,它太真实以至于我们要细细揣摩才能感知一二。
有时候想我们活在现实的社会为什么还要在电影里看人们伪善的面孔和现实的无奈?这也许就是人的本性,无论你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你仍然逃不过真实世界对你的打击,电影像是一道窗口,你能在更贫瘠的现实里找到慰藉,在更虚幻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也许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海边的曼彻斯特》 属于典型的文艺电影,却又在文艺的基础上更生活流。其实它的喜怒哀乐都隐藏得深邃,暗涌不断是我的形容,它的确让我重新思考些东西,比如回忆。
卡西·阿弗莱克的表演并不属于我们所热衷于追求的派别,甚至有些反感。可不知怎的,你就会渐渐被他的情绪所影响,这是表演者最为初始的形态,他抛弃了表演,把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带入了角色之中,跟随着电影的节奏一步步向前迈进,直至最后,他眼里剩下的,只有空无一物的平淡以及久违的笑容。
所谓“最丧表演”,这是一种最极致化的称赞,我们爱这部电影不单单因为卡西,更因为对生活的觉悟。
卡西成功了,他带走了小金人,隐藏了 28 年的心绪在这一遭引来了无数感叹,在领奖时他仿佛还在角色之中,说着剧中人才会说的话,用的还是剧中人的语气。人们不知道这到底是卡西还是 Lee,有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有电影能告诉他答案,于是我们在《鬼魅浮生》里看着他把千万个瞬间凝固在时间的虚无中,走到尽头,化做尘埃,灰飞烟灭。
我们有权利不和过去告别,因为谁都不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可过去俨然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若隐若现,你只能和解。
原来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只是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遇到了同样孤独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