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第232天(20190611)
你看到的就是你生命的全部
今天,在网上读到一篇小文章,很受触动。一个5、6岁大的小女孩用她稚嫩的小手,给姥姥画了一幅画,并在画的旁边写到:姥姥,我想你,我暑假去看你,陪你去爬山。当然,一些不会写的字,是由拼音代替的。她把画拿给妈妈看,对她说:“妈妈,这是我要寄给姥姥的信。这是姥姥的画像,这些是我对姥姥说的话。”
妈妈放下手机,接过来看了看,皱着眉头说:“你姥姥哪有这么尖嘴猴腮呀,下巴画得太尖了。而且内容你可以写丰富一点,还有这个‘想’字,没写对呀……”
孩子原本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表达着对姥姥的爱和思念。她在创作她的小作品时,内心一定会充盈着喜悦,流动着爱的暖流。而当她像“献宝”一样,把这样一幅爱心杰作呈现给妈妈的时候,却被妈妈从头到脚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如果这位妈妈不去品评孩子画儿画得是否生动,文字是否丰满,字是不是有错误,而是去感受和肯定孩子的一颗爱心,赞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孩子将会受到多么大的鼓舞啊,也许一个未来艺术家的种子会喜悦地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当妈妈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不足时,孩子的注意力也从“创作的喜悦和自豪中”转移到了“挫折体验”上,不仅毫无乐趣可言,反而充满了压力,感受到气馁和挫败。很可能下次孩子再也不想去主动画画、写东西,甚至还有可能失去一颗感恩的心。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每天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故事。本来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有自信,却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挑孩子的毛病,不失时机地打击着孩子。本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喜欢把孩子贬损得一无是处,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毫无价值、愧对父母的寄生虫。每个孩子天生下来都能量满满,灵气十足,个个能歌善舞,但走着走着却被父母陪伴得垂头丧气、满心愁苦、一无是处。究其原因,是大多数父母总把目光盯在有形的东西上,喜欢对孩子做的事情品头论足,似乎这样做才是对孩子负责任,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殊不知,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挑剔和不满时,他的内心会充满不安和痛苦,会希望立刻从这件事中逃离,哪还会有继续尝试下去的兴趣和勇气。这也是许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以及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只有真正感受和走进孩子的心,去用心体会、捕捉和肯定孩子良善的动机,内心涌动的激情和爱的暖流,才能让孩子充满前进的力量。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各种爱好的培养,我们都会用心去呵护和滋养她内心各种灵动、良善的小幼苗,让它们快乐生长。女儿一岁多在可擦板上的信手涂鸦被爱人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成为女儿人生的第一幅画作;女儿学素描时,她的每一次习作都被贴在客厅的墙上;练习水粉画时,我们陪着她在客厅的两面墙上完成了两幅大大的水粉画,至今还留在我家客厅的墙上。学钢琴时,她弹奏的第一首曲子被我们做成了手机铃声。在她开始迷上烘焙时,她最初各种卖相很难看、味道很一般,甚至有些被烤糊了的作品,也成了我和爱人争相品尝的“美味”食品。
观察者决定被观察者,注意力等于事实。你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当你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孩子积极的方面,消极的方面就会逐渐消失,积极乐观将成为孩子生命的主流。而当你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孩子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枯萎,一个悲伤痛苦的生命也会很快呈现在父母的面前。(宏光)
信 心
先生发来一条微信,是这几天陪伴的小女孩儿妈妈的反馈,说是今天数学月考,孩子考了75分,高兴极了,还把试卷拿回来了,说等妈妈下班就能看到。
从妈妈简短的文字中,能想象得到孩子的那份快乐,也能感受得到妈妈的那份开心。我也被深深地感染着,同时对先生表达了我的赞叹和敬佩之意,“才陪伴三次就取得了这么明显的成效,考这个分数,估计孩子都没有想到。”先生说:“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心的回归,当她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好感觉,其他各个方面也会越来越好!”
是啊,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不由得想起在参加一次课程的时候,一位老师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信都深植于内心,自信是免费的。其实,女孩儿的内心也拥有着无穷的自信,只不过因于过往的打压、苛责而蒙尘,却从未离开过。先生现在所做的就是让她重新看到,并找回本就属于自己的自信,让她真正地看清自己就是最棒的!(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