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但对于济南,我有颇多的留恋。
我从大四刚开始就找了工作,想出去看看,快毕业的时候很后悔做了这个决定,觉得没有和他们待够,也没有多吃几次山师的饭。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翻之前的文章,想象一下山师伙食多么的好。
最开始找了新华电脑学院的工作,我从大西边的长清来到了偏东一些的高新区,住在一间二十平米的小屋子里,过得很滋润,因为楼下有很多吃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正经吃过早饭,实在是早起很赶,只能到学校买个面包对付一下。中午也只是在学校周边随意吃几口,新华的餐厅着实不怎么样,和我们初中餐厅有一拼。
一天下来,最期待的就是晚饭。如果回去的早,我一般会去喝羊汤,那儿的羊肉汤要好过羊杂汤,肉很嫩,汤很鲜,一点也不腻,美中不足的是卖的烧饼不好吃,很油,喝羊汤还是得吃白面饼,一勺羊汤,一口白饼,这样才不至于掩盖肉汤的香味。
如果回去的比较晚,羊汤早已打烊休息,那就要多走几步路,去到拐角处的重庆小面。那时节,我还是个能吃辣的胖子,现在只是胖,和辣已经无缘了。据老板说,他是拜过重庆师傅的,口味很正宗。我没去过重庆,不能验证他话的真假,不过确实挺好吃,面汤辣而不燥,面也不是很硬,比较合我的口味。
除了这两家,还常去的就是超意兴,把子肉应该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济南所有的超意兴都一个味,在这就不多说了,不知道现在把子肉有没有降回原来的价格。
新华的工作结束后,我也就搬离了高新,回到学校住了一段时间。没多久,就找到了下一份工作,来到了市中区。刚到了新环境的人总是兴奋的,我也不例外。你都不能想象,一个常年赖床的网瘾少年,工作最初的一个月,几乎每晚都是打游戏到凌晨一点,然后六点半起床洗漱,顺路解决早饭,吃罢走二十分钟去上班。我住的地方一共两家卖早点的。一家是蒸包,韭菜肉的最为好吃,韭菜不辣,和着炒过的肉丁,咸鲜可口,再来一碗温热的荷叶粥,瞬间驱散了冬日清晨的寒气。另一家是路边小摊卖的马蹄烧饼,可以夹把子肉、卤蛋、虎皮辣椒、炸豆腐和咸菜。我觉得咸菜的最好吃,咸菜是加了大料炒过的,没有那种涩味,感觉很油润,配上刚烤得的烧饼,别有一番滋味。
中午呢,就是超意兴,因为刚到新环境,只能跟着大家走。后来慢慢熟络起来,就开始分头行动,牛肉板面成了我的首选。这应该是我吃过的最筋道的板面,后来这家不开了,换了后街的一家,汤咸面硬,不很可口。面吃久了,偶尔也会换一下,喝一碗鸭血粉丝汤,后来我到南京还特意去喝了一碗,感觉没有这家好喝,可能是去的地方不对。
如果中午时间宽裕,一定要去吃黄焖鸡米饭。虽然只是老两口开的小门面,但是比杨铭宇家的好吃。我一般点一个大份黄焖鸡,另加一份香菇。香菇这玩意儿就很奇怪,必须肉汤浸泡透了才好吃。我高中有一阵鼻炎,我妈不知道从哪打听的偏方——牛奶炖香菇,实在是遭了大罪。之前我吃这个,总是吃一口肉,夹一口米饭,老杨告诉我说,把米饭倒在里面拌在一起更好吃。确实,这样米饭就不会很干。
如果某天不是很累,我就会去逛菜市场,从头到尾溜达好几趟,看看自己会做什么就买一点,享受一下烹饪的乐趣。有次我去买菜,看到那种细且长的茄子,旁边阿姨可能看出来我没见过,还很热情地告诉我怎么做。济南人很好,很热情,并且都很会聊天。后来我搬到了南刘,还经常去三职专路口,听老人们聊天,很惬意。
最后一次搬家是去了历下区,不过还是在原来的公司上班,午饭吃的还是之前那几样,没什么变化。早饭一般都是吃公司楼下的肉夹馍,我一开始吃两个,一个加蛋,一个加豆腐。后来饭量小了,只吃一个,加蛋和豆腐。去年八月份,突然没什么追求了,一天中唯一喜欢的时间就是早晨,因为这一点时间我都在重复着一样的事情——买上一个肉夹馍,坐在空调口底下,吃完就感慨为什么还不退休。没想到今年碰到了疫情,一整年都没怎么好好上班,和退休了一样。
也是今年,决定离开了济南。毕业的时候说,等他们都走了,我在济南就没有家了,从此在济南这地界上,我只剩漂泊,再无处归港返航。现在看来,山师是家,济南也是。那些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太温暖了。
在济南待了这么久,有遗憾吗?肯定有,只不过不好说出来罢了。希望都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