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公司的时候,我们部门的前端项目每次部署都是繁琐且耗时的过程。首先要根据环境(开发、测试、预发布或正式)打包项目,然后使用 Docker 制作镜像,将镜像上传到镜像服务器,最后再到后端控制台拉取镜像并部署到对应的服务器。整个过程完全手动操作。
这些步骤几乎不需要动脑筋,全是重复劳动。由于手动操作,很容易出错,比如打包时的环境与服务器不一致,导致部署失败。如果把这个过程自动化,不仅能减少错误,还能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抽时间写了一个脚本,把这些工作流程串联起来,只要合并对应环境的代码分支,就能自动打包、制作镜像并部署到服务器。虽然我不是运维开发,得一边学一边做,开发过程也有些艰难,但这能为以后节省大量时间,避免无意义的手动工作,保证系统稳定,减少人为错误。
上学时,老师常说程序员是懒的,但现实中,更多的人追求的其实是一时的懒,而不是程序员的“聪明懒”。一时的懒是短期的,比如经典的“CV大法”,功能相同的代码直接复制粘贴了事;再比如,项目里满篇的“魔鬼数字”,如果不清楚其含义,还得查文档或与同事沟通;还有不清不楚的变量名,增加了后期维护的难度。
程序本质上是提升效率的工具,通过程序把现实中的业务逻辑和重复劳动交给计算机处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程序员的职责就是做这些提升效率的事,如果我们自己还陷在重复的体力劳动中,不是很讽刺吗?
程序员的懒应该是一世的懒。一个好的、易懂的变量名或函数名,可以让人一眼看明白其作用;给“魔鬼数字”取个合适的名字,避免频繁注释或翻阅文档。将重复的功能抽象为函数、组件或接口,供人调用,而不是靠“CV大法”重复搬运代码,这不仅有助于长期维护,也能降低出错几率。设想一下,某个功能的代码被复制了很多次,如果将来需要修改,每个地方都得改一遍,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漏掉错误;反之,将流程自动化可以为未来省下大量时间,避免人为失误。
我们追求的懒,应该是“一世的懒”,而非“一时的懒”。一时的懒或许能暂时省事,但会为未来埋下隐患。保持长远的眼光,多考虑可能的后果,这是态度,也是责任。用一时的勤奋换来一世的轻松,这才是值得追求的。
不仅仅是开发工作,我们做事时也该具备资本家的思维。资本家追求的是降本增效,效率高、成本低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当我们追求“一世的懒”时,其实也是在追求这种降本增效。
如果工作中有重复的、不动脑的任务,即使不是程序员,也可以考虑找到工具来代替这些劳动。如果没有现成的工具,那更好,也许这正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创业,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独角兽企业,和马斯克在论坛上对话,去华尔街敲钟。
当重复劳动被替代,我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工作上,我们有空思考、优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打补丁;个人方面,我们也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积累经历。甚至可以把时间用在家人身上,陪伴、孝敬长辈,教育下一代。即使是假装加班,相信你也能过得更从容。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然而,最怕陷入的是恶性循环。每天都说自己很忙,但其实忙的是重复劳动。因为重复劳动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去改善现状,日复一日毫无成长,现状和刚毕业时没有差别,甚至因为缺乏锻炼身体状况还变差了。一时的懒惰让我们陷入了重复的无限循环,无法摆脱低效和腐化。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也要尽早从低效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正如“忙”字,左边是“心”,右边是“亡”,所以不能让自己太忙了。
道理想必大家都懂,但在多巴胺和内啡肽之间,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选择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成就感。当我们完成一个短期目标、收到赞扬或看到快速的成果时,体内会分泌多巴胺,带来瞬间的满足感。正因如此,很多人倾向于选择这种“多巴胺快感”,比如选择一时的轻松或满足,而不是投入更多时间做深度优化。
这种即时的满足虽然在短期内让人感到轻松,但长期来看,随着重复劳动的增加,效率下降、错误频发,这种一时的“懒”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低效的恶性循环。
内啡肽则是一种与持久的满足和成就感相关的化学物质,它与坚持、耐心和深度工作紧密相连。内啡肽的产生通常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像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创建自动化流程或达成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些过程虽然伴随着短期的辛苦,但最终带来的成就感更加持久。
在工作和生活中,虽然多巴胺的诱惑无处不在,令人不自觉地选择一时的轻松,但真正的智慧在于选择内啡肽带来的深度满足,追求一世的轻松。通过一次次的努力,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处理,把复杂问题简化成自动化流程,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为自己和家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眼光要放长远,用一次真正的勤奋换来未来的轻松与从容,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生活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