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双减以后都没有培训班了,大家都一样,相对轻松了很多;另外一部分家长又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让孩子走特长生来解决起跑线拉平的问题!
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源自于一件事,你给孩子规划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没有这个大方向,一起都无从谈起!
怎么规划?
一、大方向上,家长需要有一个初步的打算,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家庭条件看未来孩子是在国内高考还是国外读书?如果是在国内,是拼高考还是走特长生路线?又或者是备读专业院校。
二、定好大方向再“以终为始”倒退孩子就读的大学、中学乃至小学,以至于推至学龄前有什么样的知识或技能上的一个侧重点!
比如:如果想让孩子去国外,那么英语肯定是从小培养,跟我们现在做的英语启蒙还不太一样,这种就是以考试为主,相关的考级也会跟上;又如果说孩子有天赋想走特长生路线,类似舞蹈绘画什么的肯定也是四五岁就开始学习训练了!
为什么一定强调要定好这个大方向?
因为咱们每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时间精力银子都是有限的,
你选好了哪条赛道才会盯准目标不跑偏!如果你选择拼高考,那么才艺那些可能就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孩子兴趣排第一,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使的力度不同!
定好了大方向我们再来谈计划,很多人会说这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定计划会不会太早了?我这么说吧,你看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你想要的各种学习资源网上随便搜搜都会出来很多,光英语启蒙都分了好多种不同的路线。如果你没有一个计划,你可能看见这个也想学学,看见那个也想试一下,但是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不停地变换,浪费的是你和娃的时间精力也走了很多弯路!计划的制订可以让我们不被过多的碎片信息所干扰!
计划的落地性需要考虑的点:
1、整个K12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比如小学及学龄前主要抓兴趣和习惯,初中主要抓习惯和方法,高中主要抓方法和自学能力。如果小学时候养成好习惯,对学习有兴趣、有持续的动力,初中基础知识打得牢,高中的学习都可以自己搞定。
为什么说学龄前的孩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因为有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学习成绩的上升,通过大脑的奖赏机制带来的满足感,会更加激发和强化孩子的学习动力,具有成瘾性,会一直激励孩子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由此形成一个正向反馈。
2、其次,每个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不同:这里讲的不是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里的知识储备,而是从高考往前倒推的。期间还需考虑各科知识储备需要配备的时间和精力。
语文:靠日常积累,提分不易
(1)从高考卷面分析:现代文阅读35分、古诗文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作文60分(其实有接近80%的内容都可以在初中前完成,等到初中其实就是熟练运用)。
(2)从学科逻辑分析:语文科目是个厚积薄发的科目,低年龄段背古诗古文和阅读量及阅读面的扩充,也许不会在小学阶段的考试中体现出来,但是到了初高中,一定会爆发出来的;
(3)量变到质变,除了数量的堆积,还需要一个顿悟的过程:a.古诗文的背诵运用一定是背诵+分类(家国情怀、春花秋月、儿女情长)相结合的。b.要引导孩子把所学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只有慢慢练习,写文章的时候才会自然地用上。
数学:不必操之过急,大脑发育自然跟上!(学习习惯-步骤+课本+试题,提速放在最后!)
(1)学习习惯:做题详写解题步骤,方便反回去查漏补缺,知道是哪一步丢的分;
(2)课本基础知识很重要,基础打牢了,才有可能谈拔高;
(3)研究试题:出题者是想考哪个知识点?
(4)纠错本:不是低水平重复式的誊抄,而是总结归纳错题类型。
英语:从高考反推
(1)高考要求的词汇量是在3500个左右,但高考允许出现5%以内的生词,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需要掌握4000的词汇量是较为稳妥的;
(2)和语文一样考的是日常积累,不一样地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很难用到,所以在小学阶段把词汇量搞定后初高中只需要每天有输入就可以一直吃老本。
备注:提前学语文和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初高中把本该用来背诵的时间腾给其他新增的科目。
执行的时候需要关注的点:
和孩子一起明确计划内容,做好以后就是自由时间:很多家长看着孩子完成的很快,又会临时增加学习内容,其实这样看着好像是孩子多学了,但是会让孩子觉得永远有做不完的题,完成的快了反而会更多,就会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对于原来的计划也不愿意去执行了,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