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


又是一年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年的中秋,是我远嫁他乡的第十七个中秋节。十七年的时间,足以让人融入他乡,但我,却仍难割舍家乡那个小院的那盏灯。


小院的灯,虽然每个夜晚都会亮起,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中秋节父亲亲手制作的那盏灯。


每到中秋节,父亲都会亲手扎一盏“跑马灯”,虽然叫跑马灯,但是灯里面并没有马。有的只是父亲在灯罩绢布上,手绘的月下桂花和玉兔。


父亲扎灯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们都会一起帮忙(胡闹)。有的帮父亲削竹子,常常是,不是削细了就是削断了;有的帮父亲裁灯罩,往往是,不是小了就是歪了;有的帮父亲画图画,大多是,不是把月亮画瘪,就是把兔子画成狗。父亲总是微笑着,任由我们胡闹。他自有条不紊地忙着他手里的活计。


等到我们满脸满手涂满墨汁,父亲的灯笼也制作好了。每年的灯笼穗子,都是等母亲剪齐了,亲自绑上。父亲则把灯笼高高的挂在,绑在院中石榴树上的粗杆子上。风吹过,金色的穗子便拥风而舞。时而,根根散开向上飞舞,时而,又娇羞地合在一起。


傍晚时分,红红的灯笼亮了,映红了我们兴奋的小脸,映红了院中的石榴,映红了整个小院。


院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品尝着五仁月饼,喝着果味汽水,一起赏月。经常是,我们边吃边听父亲讲嫦娥的故事。


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健康康;我记忆中的中秋节,一直有父亲,和父亲制作的那盏跑马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