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几年重庆是中国旅游的网红城市,我和老顾说走就走,打卡重庆。四天的旅行品尝了诸多美食:火锅、小面、凉粉、酸辣粉、梁山鸡、兔头- - - - - -,对于吃货老顾来说,这次打卡也算是圆满。带着重庆的火锅红油底料、重庆小面、重庆酸辣粉,热辣辣地满载而归了。
就在我在机场等待登机刷微信的时候,瞬间刷到一张浓浓的粽子照片:绵糯的糯米和甜蜜蜜的红豆夹杂着浓浓的粽叶香仿佛在我的唇齿之间回味,这是重庆没有的小吃,这是上海的味道,我小时候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我是一个标准的70后,长在农村,当年的农村物质还是匮乏的,很多东西都是计划经济:糖票、盐票、肉票,油票、烟票、米票,我和母亲很多时候大米都不能每顿吃,因为要先满足出海的老父亲的需要,我和母亲更多时候会吃红薯来充饥,零食这个东西就变得非常奢侈,而每年的糯米也是非常有限的,毕竟那一点点口粮地要先种大米,再留一点点地种糯米的。
母亲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她很严厉不苟言笑,小时候对母亲是非常敬畏的,从来不敢提非份的要求,每当端午节前后看着小伙伴们有粽子吃,我很馋,但从来不敢给母亲提出,只会在父亲面前撒娇。估计是父亲告诉了母亲,后来勤劳贤惠的老母亲去很远的隔壁村落捡了一块田地,给我和弟弟种糯米,期间的辛苦当然只有母亲最清楚,全程都是烂泥路,为此老母亲学会了划船,父亲也给她买了一艘小水泥船,我跟着母亲去过几次,我胆小,上船都是母亲慢慢教我的。
后来每年端午节前后,母亲总会划着小船去摘粽叶,用清水洗干净,一部分包新鲜的粽子,一部分晒干,储存起来。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想吃糯米粽,母亲就会腾出时间拿出陈粽叶包出飘香的糯米粽,以至于我很多时候会忘记真正的端午节时间,这份幸福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会包肉粽、蜜枣赤豆粽,小时候的我边看边学,就是没学会包,包过几次白糯米都是散架的,每每如此,平时不爱笑的母亲会微微一笑,“粽子不好包,慢慢学,只要妈妈在,你不会也没关系。”此时,我会傻傻地看着老母亲,相视一笑,“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学会包粽子,现在想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那是我对母亲的一份依赖,也是母亲寄予粽子给我们满满的爱❤️。
小时候只要母亲有空就会做:馄饨、汤圆、饺子、粽子,我是第一个品尝的人,因为每次我吃完,母亲就会让我提着小篮子把点心趁热送到1公里的奶奶家去,母亲的这份孝心一直潜移默化地感动着我和弟弟,母亲用美食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在感染着我们。
去年是母亲66岁的生日,虽然应母亲的要求,在弟弟家简单过,我跟母亲说,我来做双层大蛋糕给您吃,当天母亲微笑的脸庞在烛光的衬托下像个可爱的孩子,母亲说,这一辈子她很满足。
现在想来,母亲淳朴的感受其实是多么深的人生哲学:懂得满足,亦是一种幸福。
也让我想到:美食从来就不是吃本身,是风俗,是文化,是欲望,更是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