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追"与辉同行"河南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满满的感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董宇辉在看完武术表演《少林十八般》后说:河南就像一个一直苦练的孩子。你只看到了他的惊艳,却不知道他受了多少苦和罪......
他在说着这些的时候,眼里都是泪水,他在努力控制着。
罗素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们之所以喜欢董宇辉,就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品质。
他更懂得普通人的辛苦和艰辛,更能与普通人共情,他让很多人的心声被表达,被发现,被感受,被尊重。
现在的河南,像盛开的花一样,人们惊艳于它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
有人说河南人穷,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大部分的土地只能用来种粮食。
外省的朋友可能无法体会河南种地的苦:一个五口之家平均一个人一亩地不到,二十多年前小麦一块2一斤,现在还是一块二一块三,连瓶水都买不到。
最多求个温饱,河南的青壮年只能背井离乡,求一份微薄的收入。
有人说河南人没有见识,可河南是中华民族的起源,炎黄文明在这里开始,这里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替兴亡,历史的荣辱在这里交汇,分离,演变。
有人说河南人没素质,没错,仅有一所211大学,985大学一所没有,却每年有一百多万考生。河南地形明明一马平川,却像有一道又一道阻不断的高山,难以逾越。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应是人民之大学,若真是人民之大学,建在哪里又有何区别呢。
分数,制度,地域,都成了河南学子的桎梏。
以至于山河大学成了多少人日日夜夜的梦想。
有句话说的好:河南就像家里那个憨厚实在的孩子,无论受了多少委屈,始终没有熄灭那份赤子之心。只要看到其他省份兄弟有难,还是竭尽所能地去帮助。
不为别的,只因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