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今处处提倡的所谓的科学育儿法,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如今,到处都在鼓励尊重孩子,平等沟通,甚至还有很多家长鼓励放养教育。而这些大多数的理论依据来自于所谓的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人性化教育方式”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认可他们说表达的初衷及核心观点的。但这些观点和理论在我国众多育儿专家的理解和发酵下慢慢发展壮大,衍生出众多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字和观点。专业的不专业的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平台发声。而事实上这里面有很大一部份专家可能都并没有任何的育儿经验,纸上谈兵,人云亦云。于是现在但凡能在媒体上见到的育儿理念几乎脱离不开以下这些:理解孩子、鼓励教育、平等教育、不能骂、不能打、不能催、不能急……
要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初期育儿阶段的大多数父母正是80-90年代的那帮要不就没人管,一管起来就是家长及权威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人养成从众习惯、信任权威,不太会主动思考和质疑所谓的观点,简单说来就是,看谁说的都对。于是我们就开始努力改变,让自己能做到专家所说的那样,然后就在改不了的性格和想改变得心情中间,来回反复,情绪无常。而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一个遇到问题总是改不了焦虑的爸妈,事后又懊恼不已,不停反思又跟孩子道歉的父母。
矛盾、纠结、不自信、抱怨……成了家常便饭。相比较70、80年代,少了一些不沟通还强权的父母,但多了反复无常,在孩子那边无任何权威性可言的父母。俗话说父母即是孩子未来的样子,显而易见,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后者还不如前者。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我觉得还是需要各位父母自己去领悟,细心观察、冷静对待,耐心的寻求适合孩子也更适合自己、适合这个家庭的方法。
有很多的专家也会提出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很少有人提出要找到适合教育者及教育环境的方式。
教育者,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之前,需要的是先审视自己。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擅长逻辑思考、还是感性思考?自己擅长什么领域?
找到自己的优缺点,重新审视他们,不做褒贬,统称他们为自己的特点。因为有一些缺点也许正是能教育好孩子的利剑,有一些优点也许并不适合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所描述的这些情况不做一一赘述,因为每家孩子和父母的情况都不一样,说的太多,容易让人对号入座、照猫画虎。只说一件我自己身上发现的问题。我性格温柔、不爱发脾气,遇到事情冷静速度快,及其会换位思考。但这在我的孩子身上便起到了不太好的作用。孩子和我在一起时会偷懒耍滑,对自己要求标准降低,近期还发现她在遇到无论什么人批评时也会出现狡辩和逃避责任的现象。上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之前她发生问题时,我总是再考虑她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不是有什么客观的原因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第一步需要做的改变是让自己的温柔变成仅仅是交流的方式,而规矩是不容置疑的标准。说白了,就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温柔,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用冷静和严肃,规矩和要求是准则,因为孩子现在已经有点问题,经常故意做出他自己其他都不想做的事情,所以适当会加以体罚。当然这些也都是我在教育的道路上根据实际情况做的初步的调整,后面会一直观察孩子的变化,这套方法也许明天就会又要调整也说不定。但无论怎么改变,一些指定的原则标准和规矩不变,只是我们用的方式会做适应的调整。
综上,其实我觉得父母的自控能力才是能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因素,自控能力强,才能耐下性子,细心的去审视自己和了解孩子。自控能力强,才能在发现问题后知道怎么改变,并且很好的去执行。自控能力主要其实就表现在是否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如果不行,去学习改变,别一味的只会职责孩子没做到。在自己学习改变的过程中,发现好的方法和诀窍,和孩子分享。
当然人无完人,人总有自己的情绪起伏,再加上社会、环境、工作、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即便自控能力再好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为了孩子,应该做到会转移目标。分享我的一些小方法,不一定适合你,但对我还算有效。我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会烦躁,看谁都不顺眼,满脑子的消极情绪,但由于性格原因,我不会冲人发火,就会哭。当我发现自己有这个征兆的时候,我会出门去公园徒步,一直快走。在走的过程中,第一阶段是让自己哭够,第二阶段是把所有自己心有怨言的事数落一遍,第三阶段思考今天这个情绪的促发原因……走着走着,就没那么烦躁了,这时候看看周围,观察一下自然和人群,发现一下生活中的美好,然后就可以回家了。因为快速走路会让我们心率加快,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所以思维会比较敏捷,上述那个过程不会用太久。对我而言这个方法,不会伤害到家人,也不会影响到孩子,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当你情绪不好时,正巧家里也没人帮你带孩子,你也不能自己出门去徒步,那么还有什么能让你冷静和思考的方式,还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每个情绪都需要出口,千万不要压抑自己,这样情绪最后只会变成决堤的洪水。
当然咱们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情绪教育,只不过我觉得不把情绪用在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但是可以让孩子看见你的情绪波动,已经你调节情绪时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我们要如何积极面对。
上面讲的很多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一些角度,教育孩子还远远不知这些,还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交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否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学校的老师是不是一个重视你家孩子的老师、脾气是否暴躁?同学是否有爱……毕竟父母白天上班,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超不过,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父母。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力,把孩子教育好,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抱抱在教育中总是焦虑和反复的父母,因为至少你们都有一颗想教好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