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死后,宝玉问知情的小丫头当时的情况。小丫头说晴雯当天晚上叫了一夜的娘。宝玉有点不解,追问还叫了谁(晴雯因他而蒙冤,与他私交较好,宝玉以为会叫他的),小丫头说,谁都没叫,就是叫了一夜的娘。
年少时读《红楼梦》,对这个情节也有不惑——一个年幼时父母双亡的人,几乎没有享受到母爱的晴雯,为什么会在临时的时候叫一夜的娘。
我在四十岁那年,没有了母亲后,终于读懂了曹雪芹的这段文字。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人都七老八十了,病痛难过的时候,会喊妈妈。
“妈妈”这个词,具有神奇的力量。喊一声娘亲,能让人内心安稳,生出力量。古人早就发现这个秘密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写道:“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西方也有谚语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便创造了母亲。”
做班主任二十多年,我觉察自己有一种能力:接手一个新班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基本判断出哪些孩子是生活在幸福和谐的家庭,哪些孩子可能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哪些孩子明显缺少母爱的滋养。
记得多年前开学第一天,我跟我任教班级的班主任赵老师说,他班的那个孩子肯定没有妈妈,而且不仅没有妈妈在身边,应该是连奶奶也没有。赵老师对我的判断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单独跟那孩子谈心了解情况,果然。父母离异后,孩子丢在老家跟爷爷生活。
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很简单,我校开学前有一个星期的军训,军训服就是我们学习的夏季校服。开学返校那天,那个孩子还穿着军训时汗渍斑斑的校服。试问,哪个妈妈不是让孩子穿得干净体面地走到人前?记得小时候我们在外面调皮玩耍,衣服鞋子脏了破了,妈妈总是催着脱下来给她洗刷缝补,她说,别跟没妈的孩子似的。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橡根草。”我认为,富养孩子的标准,就是有成长中有母亲的爱与陪伴、鼓励与引导。养得好的孩子,大多自信开朗,活泼大方。而一个眼神躲躲闪闪、畏畏缩缩的孩子,成长中必定缺少温柔的母爱。
年轻时做班主任,有过不少自以为很得意其实很愚蠢的行为。曾经,每到母亲节,我会拿出一节课,让孩子们给妈妈写封信或做贺卡之类,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而那些无处倾诉的孩子,却被我忽略了!在我们苏比农村,父母离异后孩子大多判给了父亲,然后,这些孩子基本上从此就失去了母亲。每次这样的活动,对那些孩子来说是怎样的滋味?我一个中年失去母亲的人,都常羡慕嫉妒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年长的人还有妈妈喊而暗自伤心难过,何况十来岁的孩子呢?我真是蠢得可以!
班主任多年,一直有两大心病: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我总是劝说家长,父母至少留一个在家务工,让孩子回家就能见到最亲的人,可以痛快地倾诉,享受到家的温暖。有的家长听进去了,有的家长应该是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了,留守儿童每届都在减少。
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却每一届都不少。这些孩子,如果是跟着妈妈的还好,要是判给了爸爸,那就等于判给了爷爷奶奶。他们不仅没有了母爱,也很少能享受到父爱。这些孩子如果有疼爱他(她)的奶奶和姑姑还好,起码能弥补一些。所以,我们班有两个孩子,我认为算是幸运的,他们的姑姑几乎充当了妈妈的角色。
这一届遇到一个孩子,跟他交流时,他总是眉眼带笑,一口一个“我妈”“我妈”的,还跟我说:“老师我跟你说讲,我妈在服装厂上班很辛苦的,经常晚上我都睡下了她才下班,早上还要起来做饭给我和弟弟吃。”他这个妈,是继母。我很惊讶什么样的后妈,让青春期最难“搞”的孩子这么喜欢。后来有了接触,果然不一般,是个好妈妈。我对她充满敬意。
上周改作文,一个孩子写道:“前年,我爸再婚了,母亲这个位置也填上了。我的这个妈妈待我都就像是她的亲骨肉,对我很关心。每每我受挫,她是第一个安慰我鼓励我的人。听姑姑说,妈妈还时常向她询问有关我的情况,希望能给到我想要的爱。”孩子的这段话,让我感动,心里很是感激这个妈妈。
“妈妈”,世间最美好的词语,单是心里默默地念着,都能感受到慰藉。如果响亮地喊出来,并得到母亲暖暖的回应,那便是人世间一等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