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围绕“动物栖息地”主题,本节课聚焦 “人与自然”主题语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理解生物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课标主题内容要求),落实“能听懂、会说关于动物栖息地的简单词汇和句型”(语言技能目标),并渗透“观察对比、信息整合”的学习策略。本课以“动物的家与生存智慧”为主线,符合课标“通过主题意义探究整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通过“栖息地连连看”活动(将动物图片与对应环境匹配),引导学生发现“栖息地与动物特征的关联性”
这节课我需要结合科学课“动物与环境”知识,设计“动物生存卡”任务(用英语标注“Lions live in grassland. They eat meat.”),实现语言学习与科学认知的融合,落实课标“跨学科学习”理念。 创设“动物世界探险”情境,整合 “看-听-说-做”多模态输入,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帮迷路的动物找家”),学生在“用中学”中掌握核心句型(“The panda lives in the forest.”),符合课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情境”要求。
在思维品质方面,我设计 “观察-推理-表达”思维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图片:出示沙漠(desert)图片,提问“What’s in the desert?(sand, sun, cactus)”;推理判断:“Can a fish live in the desert? Why?(No, because there’s no water.)”;迁移表达:“What animals can live here?(Camels. They can live without much water.)”
亮点方面:主题意义与语言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动物-栖息地-环境适应”的逻辑链,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理解了“生物与自然共生”的科学原理,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符合课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信息技术赋能课堂:利用互动白板“拖拽匹配”功能(将动物图标拖入正确栖息地场景)。
改进方面:语言输出的连贯性不足:学生能独立说出单一句型(“The lion lives in the grassland.”),但难以连贯描述“栖息地-食物-特征”的关联(如“The lion lives in the grassland. It eats meat. It has sharp teeth.”)。改进:增加“故事创编”活动,如“Animal’s Day Out”,用“First, the panda walks to the bamboo forest. Then, it eats bamboo.”等句型连贯表达。文化意识渗透的具象化不足:可引入“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主题,对比中外保护动物栖息地的案例(如中国大熊猫保护区与非洲草原保护区),用英语短句表达“不同国家的共同行动”(“People in China and Africa protect animals.”),避免文化教育流于空泛。
本课通过“动物栖息地”主题的情境化、探究式学习,落实了2022版课标对四年级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目标。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强化“语言输出的连贯性”和“跨学科实践的深度”,让英语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然、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