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28 2016-5-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我在重庆生活了27年,离开主城区不超过10次。
远行
我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是在29岁那年——离职了,刚好考完两场自学考试,有一些存款,于是和朋友相约去了云南。
第一次坐飞机,惊叹两万英尺之上的风景;第一次来到高原地带,见到了穿着民族服饰的纳西族人,和流传了千年的东巴文;第一次在丽江的酒吧街徘徊;第一次摸藏獒(一只两个月大的小崽子);第一次登上香格里拉的雪山、感受4000米高空稀薄的空气……
回家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又嫌跟团游不过瘾,便一个人搭动车去了成都。
同样是四川盆地的两个主要城市,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重庆如火锅一般热烈奔放,成都像清茶一般悠闲自在;重庆爬坡上坎,成都一马平川。
比起那些经常天南地北工作和旅行的朋友,我这两次出游的经历,完全不值得一提;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刷新了我的经验、改变了我的认知。
地理的局限
对于长久地局限在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很多经验他是不可能具备、也没必要具备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地方,只需要把一些必备的生存条件掌握好就行(比如,没必要知道什么食物有毒,找得到超市就行;没必要学会驯服一匹马,搭乘地铁的时候记得刷卡就行);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些必备技能练得炉火纯青(哪个超市便宜、哪个时段搭地铁能错开高峰期)。
好处是:我们把“判断食物有无毒害”“如何驯服一匹马”的时间省下来了;坏处是:我们就容易陷入一种自大的心态,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买东西?去超市啊!出去玩?坐地铁啊!
而当我们去了远方,才知道:原来有个民族,他们要吃饭就得先学会辨认食物有毒与否;原来有个民族,他们不知道搭乘地铁要刷卡,却个个都是骑马能手。
这就是地理上的“远方”。我们每出去一次,就会刷新一次经验,然后会发现: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地球上的确有很多人出门搭车,也的确有很多人出门骑马。
骑马并不奇怪,那只是他们民族的“必备生存技能”而已;正如他们羡慕我们有地铁。
但对于不具备这些经验的人来说,“远方”会变得很神秘而且充满诱惑:啊,竟然会有人骑马!
所以,有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就会禁不住诱惑:“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前段时间很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家争着去西藏“洗涤心灵”。我承认,29岁以前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局限在地理上的人,生存技能就仅限于自己的城市;于是,就难免会有很多偏见。
局限在地理上的人尚且如此,那么,那些局限在精神层面的人,是不是会抱有更多的偏见呢?
答案是肯定的。
精神的局限
当我们不懂得如何全方位地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所谓的“舆论”误导;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我们就容易被“营销党”和“成功学大师”忽悠。
昨天,S在群里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今天的一个感受是,大家进步快一点,越往前走越有意思的事情越多。别老沉溺在拖延症、迷茫纠结的狗屁泥潭子里……太没意思了……段位太低的时候思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逻辑根本就拎不清……把格局再放大放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的纠结都他妈的是傻逼……”
是的,局限在地理上的人,生存技能就仅限于自己的城市;局限在精神层面的人,思考范围就仅限于自己的琐碎。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是来自几年前我读到的一篇散文,作者叫肖复兴。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这种“地理上的局限”,这样的认识促使几年后的我,踏上了第一次远行的路。
我今天在这里做了一个延伸——在“地理上的局限”上加入了“精神上的局限”,希望能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那年,旅行归来,朋友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说:出去了才发现自己有多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