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2、应该如何生产?
3、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首先是明确自己学经济学的原因,要清楚学经济学并不能对未来的的变化和发展能有准确的预测,连经济学家都不能很好的针对现状给出未来的答案,学习经济学我认为是能够让自己对事情的思考能有更开拓的一面,从市场的角度去更好的理解我们身边的消费行为,换一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生活。
比如,当公司发生降本增效的事情时,落在员工身上可能是裁员或奖金减少,落在消费者身上可能就是商品涨价,但追根溯源的话可能是公司业务不好收益低,也可能是某一方面需要交的税升高了,公司需要做出决策来调整整个公司的经济发展。而我们是某件事情的牵连方。
换个角度看待自利
自利(self-interest)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消费者常常为了自利会通过货比三家做出自己的消费决策,盘算自己的获利,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可能单纯的就只是为了更加省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是被一直看不见的手引导,去达成最后的交易,其实这种逐利的行为反而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借由追求自身的利益,他频繁地促进了社会利益。
通过借助自利的心理,在适当的引导下可以为社会带来好处。比如,比起到处宣传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增加环境税或给予环保补贴等行为更能促使人们去行动。想要厂商开发更省油的汽车?那就补贴这种技术,这样厂商就会研发,让它成真。想要人们在家使用更多的太阳能?那就租税抵减,这样人们就会投入额外的钱去安装设备。当然这样的方法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至少在引导行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理解我们的机会成本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成本不是已经消费的东西,而是你放弃的东西。
比如,我们请人来帮我们打扫卫生,一个月300,一年下来3600,相当于我们买一台手机,或者去某个地方旅游,放弃掉的的手机和旅游则是我们的机会成本。之前也提到过,在做出决定前可以多思考自己的机会成本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