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萨利姆·伊斯梅尔的《指数型组织》,发现其描述的指数型组织居然跟中国式众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描述的指数型组织的5大外部属性为:1、随需随聘的员工;2、社群与大众;3、算法;4、杠杆资产;5、参与。
下面我想结合中国式众筹聊聊这5大属性。
1、随需随聘的员工。指数型组织认为:永久性全职员工的缺陷是员工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这就导致人员管理的难度变得非常大,而且开除一个没有作为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会带来微妙的政治麻烦。所以无论你的员工多么有天赋,其中大多数人都很有可能迅速过时,并失去竞争力,因此利用组织根基之外的人员是创造和运营一家成功的指数型组织的关键之处。
在中国式众筹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众筹组织中聘请的专业管理团队,组织中将管理外包出去,并非组织自己聘请的员工,大家按照合同执行,当然我们众筹的一般做法就是众筹到足够多的钱,通过溢价几倍聘请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来运营项目。
2、社群与大众。书中举了克里斯·安德森营建的DIY无人机(DIY Drones)的社群作为例子,列举了社群与大众的优势:群员之间的互动、资源共享产生的力量是很多大型传统企业的科研机构花费大代价都无法抗衡的。
而这社群与大众就是中国式众筹所说的筹人,也就是圈子文化,但是指数型组织里面提到的社群是没有界限的自由的社群,中国式众筹的圈子更多的是小众的、更有目的性和团结的社群。而且中国式众筹还列明了如何营建社群。
3、算法。书中关于算法提到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并提到了开源,数据自成长等概念,更多强调的是计算机的算法。
对应中国式众筹,我们可以把股东比喻成计算机,股东的思维和资源如代码一样在众筹圈子里开放,用交流互动的阳谋方式,让组织具有自成长的特征,大家都共同成长,而且相对于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进步的速度绝对是指数型的。
4、杠杆资产。关于指数型组织中的杠杆资产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式众筹股东之间的资源共享,没甚好说的,感觉完全一样。
5、参与。指数型组织描述的参与是指将管理游戏化,让员工参与进去,以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而中国式众筹里面的参与则是让股东一起来制定管理规则,管理自己的企业,这种参与更加有参与感。
总而言之,指数型组织和中国式众筹殊途同归,又各有千秋,我们是否可融合两种模式,用中国式众筹建立起组织,然后再把它打造成指数型组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