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节的题目就令我心生雀跃——“教师应该读些什么”,常老师终于要向我们敞开宝库啦!按图素骥,把常老师的书橱搬回家,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一样儒雅睿智了?
然而常老师并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为我们开列书目,而是先分析了教师学习的特点、阅读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要坚持专业阅读。
教师的学习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强调实践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内在驱动的学习;教师阅读是一种专业阅读,一种深度阅读,一种示范阅读。
常老师本人就是教师专业阅读的示范者。且不说他每周读一本书的广度,每本书至少写3000字读后感的深度令我望尘莫及,单看看他的阅读“七巧板”体系,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是多么的营养不良!
常老师的阅读“七巧板”包括学科的本体知识、教育管理知识、课程建设知识、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知识、资源整合知识、教育哲学知识及“五育并举”知识。
对照这些,不得不惭愧的承认,读了自己依然是阅读的门外汉。
“有些教师很注重学习,购买了很多书籍来读。但他们在工作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总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所以选择的也多以学科类以及与教学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书刊为主。”我和我身边的教师在阅读选择方面都属于这一类型。大家只对学科教学类乃至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技巧和“兵法”方面的书感兴趣,最好今天读到的东西明天搬到课堂上就能用。然而正如常老师所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政策,学校文化,家庭环境,学生心理,师生关系等都会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有时这些非课堂教学的因素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会更大。”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难免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缩小了阅读视野,在专业素养提升方面反而难见成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课堂教学看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阅读越广,越有助于开拓视野、转变理念,越有利于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把控教学,有利于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做法:原创、组合、反复操练。曾经的我,凭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虽未能有多少原创性成果,也孜孜不倦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在借鉴和模仿中跟随优秀者前行。然而这几年,却以“老迈”自居,锐气渐销,渐渐走上了重复操练的老路。今天读到这一段,无异于忽闻警钟,当头棒喝,有心头一凛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将阅读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功课,完善自己的阅读体系,在坚持不懈的阅读中自我重构,走出重复操练,跨越机械组合,努力成为原创型教师,常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成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