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天文爱好者》杂志
60年前 1963年6月16日,苏联航天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 . Tereshkova)驾乘“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她的此次飞行共绕地球飞行了48圈,航程197万千米,并在6月19日成功返回地球。
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东方1号”载人飞船,将加加林送上了太空,这也预示着人类开始突破地球表面的束缚,进一步扩展了自己探索的脚步,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着探索和开拓,人类的视野也因此不断打开。加加林作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标志着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而随后不久,一位女性苏联航天员,在1963年6月16日,她独自驾“东方6号”载人飞船进入了太空,完成了这一重大成就,她就是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 Tereshkova)。
捷列什科娃于1937年3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普通家庭,与很多普通人一样,经过了学校的学习之后,进入到当地的一个纺织厂工作。她从小便喜欢各种运动,擅长滑雪、游泳,尤其是跳伞;从22岁开始,就一直在家乡附近的跳伞俱乐部练习。加加林进入太空的消息,让大批的苏联民众为此感到兴奋,很多人给航天部门写信联系,梦想投入到航天领域,最好是也能成为航天员探索太空,捷列什科娃也是其中的一位。
幸运的是,捷列什科娃收到了莫斯科的回信,并邀请她和其他人一起,参加女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要成为航天员,必须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和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传统航天员,尤其是航天飞行人员的选拔,一般是从优秀的飞行员或者运动员中进行选拔,相比之下,捷列什科娃初期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不过,凭借着跳伞的功底,她仍然坚持了下来,学习了飞行驾驶等各种复杂技能,并通过了一次次考核。
在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展开着全面的竞争,而苏联在这场刚起步的竞赛中,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接下来的斯普特尼克2号首先将动物送上太空;在1959年,苏联的“月球1号”探测器首次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奔向了月球;1961年,首次将人类送上太空;1962年,“东方3号”和“东方4号”两艘载人飞船首次实现同时在太空飞行。
于是接下来便顺理成章,苏联计划首次把女性航天员送上太空。与男性航天员一样,女航天员同样要面对任务困难、技能复杂、环境特殊、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在飞行过程中,需克服失重、超重、缺氧、孤独、震动、噪声等一系列难点;而一般说来,女性的体能偏弱一些,不过女性相对细腻的心态,可能在应对孤独环境上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娇小的个头,在狭窄的舱内反而是个优势。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测试,捷列什科娃从5名同伴中脱颖而出,被选定执行“东方6号”的飞行任务。
“东方6号”是苏联首次载人飞行系列的最后一艘飞船。1963年6月16日,搭载着“东方6号”飞船的“东方-K”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腾空而起,奔向太空。飞船的前半部是返回舱,有着近乎球形的造型,外面覆盖着隔热材料,有3个小舷窗以便于航天员观测,通讯和一些科学装置也被安排在这边;后半部分则是服务舱,包括了电池、氧气、动力装置等,在返回时会与前面的返回舱分离。在发射时,捷列什科娃的血压和心率都比同伴要低,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心态。很快飞船就进入了一个椭圆形的近地轨道,最低点180千米,最高点为231千米;最终,捷列什科娃在太空停留了70.7小时,完成了绕地球48圈、飞行197万千米后,成功返回地面。
在太空中,“东方6号”飞船长时间保持着与地面以及“东方5号”飞船的通讯联系,后者于两天前已发射升空;两者在太空中实现了交会,距离小于5公里,这也为将来的轨道飞行器对接奠定了基础。她还在飞船里对恒星进行了观测,并拍下了地表森林和河流的视频。捷列什科娃本应可以在太空停留更长时间,不过由于伴飞的“东方5号”飞船出现一些小故障,导致了二者的任务同时结束。由于“东方号”系列飞船并没有返回舱的伞降系统,需要在特定高度、由航天员自行弹射跳伞,而这也是捷列什科娃的特长,并最终安全返回。迄今为止,捷列什科娃仍然是唯一一位独立驾驶飞船升空的女性,她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途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里程碑。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女性航天员同样一直在付出着努力和贡献,并为世人所瞩目。1982年,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成为首次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并在随后的1984年,再次进入太空,成为首个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1983年,萨莉·赖德随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美国第一位女航天员。我国的航天员刘洋,也在2012年6月16日随着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并对接进入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截至现在,已经有近70位女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为人类探索太空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女航天员出现,不仅是到太空、到空间站,同样要到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空间,伴随着人类的征程,为这个璀璨的夜空再添上无数笔独特的色彩。
天文史上的6月
390年前
1633年6月22日,罗马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做出判决:对他进行拘捕,对其著作进行查禁,并要求他必须“发誓放弃”太阳在宇宙中心的类似观点;
155年前
1868年6月29日,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海尔(George Ellery Hale,1868年6月29日—1938年2月21日)诞生。他发现了太阳表面的涡流,以及太阳黑子磁场。为了纪念他,帕洛玛天文台和威尔逊天文台合并之后,被命名为海尔天文台;
115年前
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河附近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爆炸事件,摧毁了该地区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针叶林,推倒了约8000万棵树。目前普遍认为,这次爆炸是一颗小行星冲入地球造成的;
75年前
1948年6 月3日,美国帕洛玛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正式投入运行。著名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便是在这里首次被发现的;
65年前
1958年6月25日,邮电部为了纪念北京天文馆建成一周年,发行了志号为特23的特种邮票。邮票全套2枚,第1枚展现了当时北京天文馆的建筑外景,第2枚则是天象厅内光学天象仪的剪影;
50年前
1973年6月30日,在一次发生在横跨非洲大陆的日食天象中,天文学家和飞行员密切配合,乘坐一架协和客机,以两倍音速在1.7万米的高空对日食进行了追踪观测,时间长达74分钟,这是人类历史上单次日全食观测时间最长的纪录;
45年前
1978年6月22日,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James Walter Christy)在对照相底片进行检查时,发现了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一(Charon);
40年前
1983年6月13日,先驱者10号(Pioneer10)探测器飞跃了海王星轨道,这是首个到达太阳系内最远距离的人造探测器;
40年前
1983年6月18日,美国女航天员萨利·赖德(Sally Ride)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她是美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也是第三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20年前
2003年6月2日,“火星特快”探测器搭乘着俄罗斯联盟号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欧洲开展的首个火星探测计划;
10年前
2013年6月11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