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位老师(之一)
徐民伟
(简介:三位“一月之师”,三份师生之谊。本文分三次发出,感谢阅读,欢迎评论)
退休了,整理书橱的时候,我看到了陈如德老师参与编写的《老枣庄纪事》一书。看到书中老师的名字,不禁让我想起了仅教我一个月课的陈如德老师,以及也是仅教过我一个月课的另两位老师,他们是我在中小学阶段的三位“一月之师”。
一、廿年未谋面 一口叫出名
我上小学最初是在东方红小学上的,也就是现在的市中区实验一小。上到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换上了陈如德老师。但是很遗憾,我仅跟陈老师上了一个月的学,因为一所新建小学落成,我被分流到那个小学去了。从此以后,有二十多年从未谋面。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仅这一个月的师生之谊,二十多年后,他在大街上与我相遇,竟能一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令我大为惊异。老师能叫出学生的名字并不稀罕,但他教我的时间太短,仅仅只教了一个月。而且我那时仅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年龄不过十岁。要知道从十岁到三十岁,人的外形变化是非常大的,当年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儿,早已变成胡子拉碴的壮年汉了。这个变化用面目全非来形容,恐怕是毫不过分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太突出,或太特别了。但其实我当时既不突出也不特别,是个平平常常小学生。二十年后,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陈如德老师竟能一口叫出我的名字。这着实让我大为惊异。 在惊异之余,我想是什么原因能让陈老师做到这一点的呢,是因为陈老师有超长的记忆能力吗。后来我有幸与陈老师在同一个单位,共事过一年。从共事一年的了解看,陈如德老师确实记忆力较强,但远达不到超长的程度。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一年,以我从教的经验和体会,我觉得陈如德老师能记住学生名字数十年,其根本原因是陈如德老师,是个对学生用心的人,是个对教育工作用心的人。唯其用心与学生,学生方能在其心中;唯其学生在其心中,方有其几十年对学生的记忆,方有其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方有其几十年对学生的记忆。
教育是特殊的工作,教师是特殊的职业。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仅仅是喜爱学生,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关心、关注、关爱学生。教师不仅要眼中有物,更要心中有人,心中有学生。这种爱,也不仅仅是泛泛的面对群体,而更重要的是要具体到个人,具体到学生的个体。教师应深入熟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包括心理、习性、家庭、生活、知识基础、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那些好老师都非常熟悉自己的学生,他们谈起学生来,往往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他们与学生交流,往往都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育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教师对学生要用心、要有爱。用心,强调的是有责任,有使命。有爱,强调的是用真情,有温度。而这个“心”和“爱”,都要真正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学生身上。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师要有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教无定法则强调的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即因材施教。而针对个体因材施教,才真正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水平。学生知好歹,学生有口碑,好老师是学生口碑评价出来的。能记住学生几十年的老师是好老师,同样好老师也能让学生记住一辈子,怀念一辈子,敬佩一辈子。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想到我的第一位老师,王世清老师。她是我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主任,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的第一位恩师。十几年前,母亲曾在街上遇到过王老师。母亲告诉我,在交谈中王老师还问及到我的情况。母亲的话再一次印证了“好老师都是对学生用心的”看法。王老师不仅能记住几十年前的学生,而且还能记住学生的家长。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觉得,王世清老师和陈如德老师都是这样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好老师。(未完待续,请关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