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一个缺少敬畏之心的人,是很可怕的,做人做事无底线,什么事都敢做,什么话都敢说,无所顾忌,最终必然会受到生活的处罚。如果一个社会体制滋生“羞辱”,“歧视”肆意蔓延的势头,那么我们的社会需要多方面向利好修复。人人敬畏社会、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尊重他人之心,社会才具有包容性、协调性、产生“共性”的向好、向善、利人思维意识,才会更好地解决“文化”认同等社会深层问题。“敬畏”心理需要好好从信仰、教育、文化媒体等方面着手实施方案,以爱滋养、塑造大众臣服、节制、忍耐、信实、和平、包容、仁慈、怜悯的心理、调整社会价值结构及取向。
学者玛格丽特,她写了一本书叫《正派社会》,被人们称之为是罗尔斯《正义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社会正义的著作。在这本书当中,玛格丽说:在文明社会里,社会成员互相不羞辱,在正派社会里,制度不羞辱人。她讲了不羞辱的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的层面,一个是体制和制度的层面。可以说,不羞辱在一个分层的社会当中,特别是在存在着分层的现代社会里,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
现实生活中,往往来自这两个方面的羞辱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当一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对于身份、权力、财富用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时,一种明显的社会歧视的共性就严重化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最简单的已左右了对待别人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做法。那么,如果这样的待人处态度,到处给人贴标签、戴帽子,轻则可能就会用一种不尊重他人的尊严、不尊重他人的人格,重者则引发社会争议与社会危机,所以说在一个分层的社会当中,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地位不同、阶层不同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要人人自危、深度分析与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从客观上来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分层的社会,这个分层体系确实是有高低之分的。按照社会学当中一个通常的说法,这是由于人们占有的稀缺资源不同,而这个稀缺资源呢,最主要的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的,最主要是财富;第二个是政治意义上的,最主要是指权利;第三个是社会意义上的,最主要的指的是社会威望,或者说社会声望。财富多一些、权利大一些、社会声望高一些的,他就处在比较高的位置上,相反的,就处在比较低的位置上。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的事实。
虽然从历史上看,也有人想努力的改变这种事实,建设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现实当中实际上还做不到。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不平等事实上是存在的、分层地位的高下事实上是存在的情况下,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地位的人,如何能够相对来说比较和谐的相处,这就是当下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走向文明社会,国民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
当大众有了认知的共性:国民地位可以有财富、权利、声誉的高低,但是人不能有贵贱之分。也就是说,无论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层,无论你的地位是高是低,你的人格、你的权利、你的尊严其实是一样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标准。
真正的本我本无贵贱、高低之分。再卑微的生命也会绽放美丽,也同样值得尊重。敬畏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体现一个文明社会人的素质与品格修养,也是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性、人格塑造的过程。
总之,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文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性、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学会敬畏,懂得敬畏,敬重敬畏,是我们社会人必修之课,这就需要我们社会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就是敬畏生命、敬重人类的生存,就是敬畏人类自然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