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是自我反思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分别《教育中自我反思(1)》、《教育中自我反思(2)》和《自我反思(3)--我现在才明白,要如何爱老婆》。
出于自恋,对于别人的置疑,我们常常会持否定态度,尤其是这种置疑与自我的判断完全不符时。这是人类得以繁衍的根本,不断的自我否定只会让我们走向自我的毁灭,但间断性的反思却会打破我们全能的自恋,让我们从简单的一元关系进入更美好的多元关系。希望我的自我反思对你有帮助。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妻子呈多次向我反馈过一个问题:你常会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一次交谈中,多次重复某一句话时,这句话背后一定有深意,就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和此类似,日常生活中,如果另一半总是在向我们强调一个事情、重复一段话时,我们就不应忽视这些“重复”背后的深意,就要将我们固有的经验和感受抛弃,而去体会另一半真实的感受。
真实案例:
老公很在意老婆与异性交往,并也以此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老婆却不以为然,碰到老同学时照样热情招待。自认为清白的老婆认为老公只是故弄玄虚。
因为事,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还多次出现跟踪,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为此,坚持自己观点的老婆向心理咨询师发出了求助。
咨询师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老公曾多次提到:看到老婆单独与异性相处时,有种心如刀绞的感觉。
咨询师认为:如果对方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感受——心如刀绞,那么这种看上去与我们经验不符的体验,就实实在在的出现在了丈夫的身上。妻子应该深入沟通,了解丈夫这种感受背后的真实原因,而不是以自己的经验去臆断事情的真相。
深入了解后,妻子才知道,丈夫在年幼时,父亲早逝后,妈妈常常结交新的男友并且带回家。童年的经历让他倍感痛苦,并将这层关系透设到了妻子的身上。
/ 01 /妻子和我的不同
与很多女性不同,妻子不太喜欢喋喋不休,她总能准确的把握事情的本质,然后便展开行动,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是先行动再去说的人”。
比如,辞掉工作自己带孩子;孩子大点后才把老人接过来,又去上班;当孩子刚进入小学后,再次辞掉工作,专注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这种行事方式,好多人只是嘴上羡慕,往往不会采取行动,尤其是在我们并不富裕的情况下。
而我更偏重于反复思考、不断论证后才去行动,按照老婆的说法,我是那种 “先说再去行动”的人。从这一点看,我便很容易出现前文提到的问题:在老婆面前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
但,长期以来的“老好人”形象——关于“老好人”的反思,我在自我反思系列文章中的(2)和(3)中都有提过——最初让我“坚定”地认为:“这怎么可能,简直是胡说,难道我还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不容易,尤其是这个问题与自我的定义完全不同时。我们很容易受限于自我的经验,毕竟彻底的否定自己,那怕是某一问题的彻底否定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过往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个毛病我应该有。
/ 02 /表现
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我看了不少,每每有新的发现,我都迫不及待的和老婆分享。不过所谓的分享,往往只是我单方面的灌输,甚至是以此为标准约束妻子的教育行为。
基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任何一本教育类书籍都有极大的缺陷,且因此会极大的误导读者,我曾在《警惕心理学在教育中滥用》中,对此作过强烈的批评。
现在想想,这个“强烈的批评”最初可能也是指向了自己。
举例:
蒙特梭利很强调自由和爱的教育理念,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精神胚胎”,充分释放孩子美好的天性。
我以此为指导,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且努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长期以来我也要求妻子这么做,但这种理念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精力、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冲突。
蒙氏教育理念的推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结合老婆的实践能力,我们最终只汲取了蒙氏教育中非常少的一部分理念,基于现实情况,多数都被放弃。
/ 03 /心理学分析
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所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最直接的问题是让对方反感;最可能的结果是背离预期的方向,愈走愈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我们最容易接收的观点,是自己已经或基本认同,只是经由对方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对方之所以那么容易说服我,更多的是:我说服了我自己。
所以,当两个人的行为模式不一样时,这种说服工作就显得很难,因为双方的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只有做出一些成绩、拿出一些成果后,才能在妻子面前更具说服力。
而我长期以来无法接收自己的这个错误——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是因为直根于内心“老好人”的形象认为我不会这么做。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这种强势只是被我压抑在潜意识中,我在外面的“老好人”形象只是在原生态家庭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特质。
但我强势、富于攻击性的一面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藏了起来。当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便渴望在新的关系中弥补儿时的错误,通过新的关系疗愈儿时的问题。
当这种攻击性在一段新的关系中被理解、被包容、被很好的过渡时,那么我便完成了攻击性的自我疗愈,便能更好的释放自己的这个能量。
这是一个很困难,很漫长的过程,因为新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儿时关系的再现,夫妻双方也不可能是各自真正的“内在父母”,我们也无法真正释放内心的“内在小孩”。我们只能慢慢成长。
成长源自于内心的缓缓觉悟。愿你我都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自我的成长!
#心理学知识39#
关系13│你既可以A,也可以-A: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心理学故事:“越内向,越外向”,“越快乐,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这里只将最后一个故事:中国式好人,意思是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种“好人”身上,有着命运的诡异之处,大家对他的评价很容易暑期大拇指,但他们却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并且还常常出现处理不好与伴侣和孩子关系的问题,这些按说最亲密的人,却会远离他们。这样的好人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这种表面看上去的好人,内心往往住着一个非常“恐怖”的自己。这种人在30多岁会开始再次觉悟,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