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礼记 曲礼下》
如果君子或者长者提问,回答问题,需要先顾望周围,看看无比自己更高明的见解而不是抢先回答,是一种“礼”。
可能我们的现代教育里是鼓励发言和积极发言的,即使发言有误,也会被鼓励总比不发言好点,体现了对组织的参与和贡献,是政治正确的。
然而,事与愿违,政治正确总带来矫枉过正,优待少数派上看上去公平,结果损害了大多数派,最后变成公平抢夺战的笑话。当一个组织里总有一个人不知天高地厚胡乱发言,积极发言的时候,就打压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和弱化的组织绩效。
因此这句话在现代语境里,至少有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是场合,语言要与场合匹配。在”侍于君子“的场合,类似领导或者长辈谈话,或者团队决策会议,谈判等,区别于头脑风暴和非正式场合,是一个必须要讲“礼”或者说次序,等级的场合。 发言符合身份及角色,可以维持在团队的等级或者晋升。否则,就是淘汰出局。如果这时候提出一个明显的低水平方案,无论采纳与否都是团队和自己的损失。
第二是顾望,是否有识别能力,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水平。这是最难的,足够自信的人意味着会自视甚高,不够自信的人又会盲目悲观。所以“谦”这个字在形式上也许很容易表现,让一步就显示了。但内心是否真的认同,就不得而知了。礼记也云“自卑而尊人”,自我谦卑而尊敬别人,这是基于对自己的充分认知上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最难,通过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了解别人的过程,人与人的共同点总比人和鱼的共同点多。
如果考虑了第一和第二因素,确定自己的发言是更利于组织和君子的,那可以当仁不让了。
再深入一点,还可以考虑第三种情况,既顾望而对,还要看看是否有小人会加害这位君子,或者言论伤害自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时候不愿意发言,并非没有见解,而是氛围不对,形势不和,既然发言不如不发言,那智者都不会愚蠢。
老子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现代社会鼓励表现自己,但历史和有限的现代社会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智慧的表现自己只是拙劣的表演,不合时宜的表现即使充满小聪明反会遭人嫉恨而害人害己。
希望再系统学习《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