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关于益生菌饮料的消息。
大家都知道经常喝碳酸饮料或是酒精饮料有很大的危害,但消息里说的这款饮料,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它不仅不危害身体,还对健康有益。
这种饮料在超市,便利店随处可见,宣称100亿甚至几百亿活性乳酸菌,能够活着到达肠胃,号称“世界益生菌先驱”。
小编最初也跟大家一样,听到“乳酸菌”、“益生菌”之类的词语就感觉很有营养,不仅好喝,还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关键价格还不贵,就两三块一瓶,妥妥地跪地唱征服,买买买!
但是:
活性乳酸菌饮料真的有活菌吗?
100 亿乳酸菌全都能活着到达肠道吗?
它真的担得起“世界益生菌先驱”的名号吗?
它真的对健康有益吗?
当然得用数据,用事实说话!
于是有人取样在实验室做了个实验。
他们模拟了人体肠胃环境 ,人体一样的温度,一样的胃酸、胆汁酸,以及相近的消化时间。购买后立刻送上实验室大楼进行测试,以保持样品的新鲜状态。
实验结果:
每瓶有 100 毫升,为了单位统一他们换算成了每 g,模拟消化之前的活菌数量是宣传的 4 倍多。
但是!
模拟消化之后,活菌数量从 4.8 亿锐减至 9 万,经过胃酸、胆汁的洗礼后,竟然只活了 0.02%。
也就是只存活了万分之二!
且里面还含有很多糖。原味每 100 毫升含 15.3 克糖比可口可乐还要多 50%。
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每天最多 25 克糖,就200ml这么一小瓶就有16g的糖!
原来我们都被骗了,明明是想靠它改善肠道环境,没想到最后却变成了肚子上的赘肉,甩都甩不掉。
益生菌大家或多或少听过,知道它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健康,但国际上对益生菌的定义是,只有活的、有足够数量并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菌种才能称之为益生菌。
只是人体的消化道环境很复杂,只有在经过胃酸、胆汁等环境后依然能存活的菌株,才能到达大肠发挥其功效。
而事实上,益生菌却又非非非非常娇贵。它只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生存,2001年3月中国卫生部发布了卫法监发〔2001〕84号,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不提倡以液态形式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活菌产品,因益生菌已经过科学实验认证液态存活非常难,且益生菌怕水,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冷藏运输,或者在超市冰柜冷藏柜中的益生菌粉状,而其他一些液态饮料以及网络销售的无冷藏运送的产品益生菌存活非常低。
所以想要用益生菌改善你的肠道健康,选择冻干粉类型的益生菌是最靠谱的。
而且选择益生菌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对症下药,选择具体的菌株,因为只有菌株才具有明确的功能性。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什么是菌株了。
菌株是细菌最小的类别,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而同一菌种不同菌株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不同。
比如,鼠李糖乳杆菌,GR-1菌株有助于促进阴道健康,而HN001菌株却被发现有降低湿疹患病率的功效,因此被用于预防,治疗儿童湿疹问题上。
所以,如果当你看到一款益生菌产品包装上只标明菌种,如含鼠李糖乳杆菌,没有标明出具体的菌株的话,相信我,不管他吹得多么的天花乱坠都不要买。
还有一点就是,活菌才有效,这个很好理解。
谈益生菌,菌数也是绕不开话题的。只有足够剂量的菌株才能发挥到药效性,包装上的活菌数代表着剂量,也就是CFU。
而不同的菌株起作用的菌数是有区别的,从十几亿到上百亿不等。而且也不是说包装上写着有多少活菌量,那么吃进肚子里的活菌就有多少。
因为益生菌天生娇弱,怕热怕暴露在空气中也怕胃酸和胆汁,所以可能一不小心就因温度过高而死,或者被胃酸、胆汁给酸死了,导致最终喝下去的也只是益生菌的“尸体”,并不能什么效果。
那么怎么保证益生菌可以存活到顺利到达宝宝的肠胃就很重要了。我的建议就是尽量选择大牌子的,它的运输和包埋技术会更专业,能保护活菌耐胃酸和胆汁,更多的存活到达肠道。
最后一点也很关键,就是如果是给儿童选择益生菌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符合《婴幼儿可食用菌种名单》里面的菌株,有规范认可的,不论是效果还是安全性都比其他的好。
所以,以后选益生菌,不仅要对症选择具体的菌株,还要看看它的技术是否能保证足够的数量的活菌进入你的体内。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看看它符合卫计委颁布的《婴幼儿可食用菌种名单》,如果不是,好了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