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兔奶糖前身为ABC米老鼠奶糖。1930年代,上海商人冯伯镛受英国进口奶糖(鸟结糖)启发,仿制而成。
ABC米老鼠奶糖糖纸
1956年后,ABC糖果厂(爱皮西糖果厂)改名为爱民糖果厂,收归国有。1976年,在国有资产改组整合的背景下,爱民糖果厂并入冠生园总厂。至此换上了它的“小白兔”衣服。
老一辈记忆中的大白兔奶糖又软又甜,但我们现在去超市买来的大白兔几乎都是梆硬粘牙的,有些牙医甚至会提示患者手术后不要吃大白兔。
其实不粘牙和软本来是生产大白兔的“硬指标”,也是大白兔广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周恩来总理甚至于1972年将大白兔奶糖馈赠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它的口碑可见一斑。
但那个年代,作为原材料的奶粉和葡萄糖是进口的。这就要求定点、定量供应。以前外地的零售商,不仅要亲自到上海进货,若不是大商家还未必有人理睬,上海本地人买糖也需要排队,供应非常紧俏。
这么好的摇钱树,厂商必定是要扩大生产啊!可问题也就出在扩大生产上。
早期的大白兔比起数量更重视质量,为了达到质量“硬指标”,老工厂的工艺保留了许多手工生产环节,且只有一条生产大白兔奶糖的流水线。为了扩大产能,大白兔新工厂修改了传统工艺,口感也就变成现在这种硬而且难化的样子了。
老一辈们吃的软白兔其实一直没有消失,老工厂的生产没有停过,只是由于新厂产量大,被稀释掉了。我们在买大白兔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包装背面的喷码,M就是老厂,A、F、S都是新厂。
喷码示例
老设备撑不了多久,我支持传统大白兔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