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泪点不低,很多伤感的事即便内心有所触动,但依然能够在悲悯中自持。今天,不是基督徒的我,在聆听了一位台湾牧师的感悟之后,忍不住忆起我那过世多年的外婆,竟一不小心,热泪盈眶。
坦率地说,我对基督教的好感完全是因为文学。对我而言,圣经里那些陌生化的表达,那些诗意的充满哲思的辞藻,性感而迷人。哥林多前书13:4~8使徒保罗关于爱的颂歌里有这样两句,或许很多人听过,叫做“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大约很多人和我一样,当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你单单只感受到旋律的空灵,还有音乐的美好,却忽视了文字背后最质朴的不易和深情。
应该说这位叫寇绍恩的牧师,具备了做一个优秀演说家的一切特质。磁性的嗓音,和悦的容貌,清晰的思维。一开始我只是惊叹于他的感染力,但当他深入解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慈爱而又逆来顺受的外婆。
外婆一生克己,或许因为不识字,又是包办婚姻的关系,所以与在县委会工作的外公总有隔阂。淳朴善良的外婆为外公生育了四个子女,却始终没有得到细腻贴心的关怀。我想,她自然明白,自己无法理解老公心性的痛苦,她自然知道唯有勤劳和承担才能撑起一个家庭的温暖。四个孩子嗷嗷待哺,与丈夫却聚少离多,尤其是那段大集体的岁月,一面要修房子,一面要挣工分。这个女人该是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够默默地坚持。
终于有一天,她在奋力抓够一根陡坎上的干柴时,不慎被滚落的山石砸中了腰间。这重重的一击,不仅差点要去了她的性命,也让两个孩子永远告别了书本和课堂。因为小姨和舅舅在读书,所以姨妈和母亲必须轮番照顾痛苦不堪的外婆。我想,外婆瘦弱的身体里一定藏着一个顽强高贵的灵魂,她终究还是靠着一口硬气活了下来。
直到杖朝之年,她老人家才翩然离世,我在父辈的讲述中,得知她隐忍又强悍的一生。心中不免感动又自豪,虽然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生养她的小镇,更没有享受过哪怕是一顿粗糙的美食,除了酒后的片刻麻木,甚至连一声暖心的寒暄都可能只是午夜梦回的奢望。但她依然用她的爱,笑对她的儿孙。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嘲笑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她只是摸摸我的头,憨憨地笑笑。其实我哪里知道,没有这个不会写字的女人,哪有我提笔凝思的人生。正如寇牧师所说,爱是恒久忍耐,那是一种对希望的不放弃,那是一种恩慈。外婆,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