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由我们高级一期班的L老师带来案例,《怎么样让孩子愿意让我帮助他?》
我们说这样的一个案例,其实是特别普遍的,尤其是初中升高中的孩子和高考的孩子的家长而言。其实孩子的事儿,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偶尔松懈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手机,或者看一会小说,孩子吃饭吃的少一些,睡觉睡的晚一点,那么成绩有了一些波动等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可能都会让家长特别的紧张和焦虑。
那么这次许老师在论坛上也说到:家长就是用来担心的。正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对孩子的负责,对于孩子的用心,才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尤其是在孩子的关键的转折点上。如果说家长不担心自己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那么,我们做为咨询师,怎么样才能找准自己的来访者,是这位家长,还是他的孩子呢?如果说我们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会觉得这位家长你都没有很好的接纳孩子,你都没有看到孩子的难处,你都没有体会到他的不容易,也没有尊重到孩子,相信孩子,没有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所以说,这个沟通才会那么困难,孩子不愿意和你交流。所以说,很容易对这位家长有自己的评判。
那这样的话咨询师很难做到中立,很难换位思考理解到家长的难处、家长不容易,和家长的付出和努力。也就很难做到跟这位家长是一伙的,体会到她的体会,感受到她的感受,与家长同频共振。在这个倾听和陪伴的过程里边,逐渐的去挖掘家长的资源和力量,看到她的不容易、看到她的努力,看到她已经做到了的这一部分,看到她想很好帮助到孩子的这颗母亲的心。
那么在这样的倾听、共情、理解和陪伴的之下,妈妈的情绪也就会慢慢的宣泄和缓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去引导她看到:在这个当下,那孩子可能期待妈妈怎么样的陪伴呢?他希望得到妈妈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呢?那么确认第三者的知觉,会让妈妈逐渐的把“自己期待着怎么样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帮助“,转为“自己什么样的一个心态的准备,才能给予到孩子支持和帮助。“
那么谁来咨询谁是来访者,咨询师要做的是:先关注到眼前这个人,而不是仅仅急着要去帮他解决问题。
我们咨询师也是需要成长的,我们拥有一颗,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心是好的、也是很难得的。那也只有在咨询的实践当中,才会更多的觉察反思和调整自己,最终真正的能做到中立,能做到贴着来访者走,能做到先关注来访的这个人,能做到换位理解到他的难处和道理,看到他的生命脉络,跟他一起去探索去梳理。
感谢高级一期班,这么多优秀伙伴们的共同相伴,才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去思考,也就会有更多的面向去看到在这个咨询案例当中,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以及对我们自身而言需要完善和调整的部分。抱团成长,感恩大家的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