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四月二十三日去川底参加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会的。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通过此次学习,不仅我原有的一些教育观点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也对主题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以改变习惯很重要。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这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话题。但是反思一下,在实际工作中己究竟是说的多,还是做的呢?道理都明白,不就是“授人以渔”嘛!可一回到工中,又习惯性地把老师讲放在首位。是不能改吗?习惯使然吧。
语文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正如老师们常说的,我们的课呀,都成思品课了。重视人文主题而忽略语用主题,是我们课堂上出现的最大问题。学语文,绝对不能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要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放到同等位置,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要明事理,也要能够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语言文字。
主题学习,主题要鲜明。教师必须明白,面面俱到永远不如一课一得的学习方式更具实效性。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思路才会变得清晰起来。而这个主题最好在课题的展示上就表示出来。明确的主题,为我们的教学确定了目标。
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于永正老师在退休之后曾说过:“如果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动笔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学困难之处,学生阅读量大少,缺少知识积淀的学习本身就是非常狭隘的。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有目的阅读是摆在老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精读课的定位。听了几节课,我觉得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文带文,精读引领的形式。这本身是很棒的。对于我们大多数而言,例文讲得很细,引领却往往做不好,以至于课外引领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练习。要知道,精读目的就是引领,没有起到引领作用的精读也就失去了目的。为什么会这样,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