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听了永澄老师领读《好好学习》的课程。从头看到尾,极其认真。看完后,失眠了。
原来觉得自己读的书也还过得去,最起码相对很多朋友来说已经很好了,所以很多时候是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骗局里。听完课我才知道我读书一直都处在低水平。方法很传统很原始,效率也低的不能见人。更不知道,在阅读书本之前,阅读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有很多方法,很多套路,同时,针对不同的书,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才会发挥最大的效能。也许这就是老师经常提到的元认知,这是不是就是元阅读?反正我是明白了,像我之前那样千篇一律的从头看到尾的阅读方法是效率最低的方法,也是极其愚蠢的方法。
老师讲的很多知识点我都需要去额外学习,比如张五常阅读法,分析阅读法,道术器用。就前晚的《好好学习》老师主要用检视阅读带领。所以我谈下我对检视阅读的理解,以及实践的过程和收获。
在进行检视阅读法之前,主动阅读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不能被迫去读书,而是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去学习知识。主动阅读需要你在读书之前问自己这些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结构是什么?讲的对与否?跟我有什么关系?
检视阅读有五步。
第一,看包装。封面与版次,上架推荐,作者,出版社等信息;通过这个步骤就能知道这本书大概是在讲哪个领域那些知识,权威性有多高,预估出对你大概在哪些方面会有帮助;
第二,看整体。就是目录与序言。看目录主要是试着重新构建出作者的写作结构,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在讲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看序言一般是作者写书的背景以及作者为什么写本书的原因。
第三,看细节。这个步骤主要是寻找关键词,也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并将关键词标记出来。
第四,下判断。通过前面了解的目录以及关键词去推测本文的逻辑与结构。并判断这本书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也就是自己是否能比较轻松的看懂。做出判断以后再预估自己选择何种方式阅读。
第五,粗阅读。这部分主要是找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从而搭建本书在自己脑海里大体的框架。
我之前听过检视阅读,但没有真正的实行过。所以过程很纠结!
我特别容易陷入细节,需要不停的提醒自己跳出来跳出来;之前阅读如果读书难度高,我会很沮丧,很难再读下去,虽说这本书的难度不高,但是也有许多不太懂的地方,这时脑海里不断响起老师那句话“不懂就是好事,就是因为不懂才要学习”,这样就算碰到不懂得地方,自己内心的压力也会少很多,这样对读接下去的内容内心坦然多了。自己脑海里的框架并不是那么好,所以需要反复多次去建立书本的框架。但是坚持几次之后就好多了,而且,在并没有从头到尾读完全书的情况下,已经知道这本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地方,或者说最有用的地方在哪里,我需要重点把时间花在哪里。比如对于这本书,我需要重点读的是第二章与第三章。也就是如何学习底层规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去利用底层规律。这才能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与影响。
我不再纠结那些看得懂看不懂的词语了,我去获取我想要的,对我有用的,我能结合自己的情况感觉到自己的在那些方面是欠缺的。这种与自己自身情况结合的阅读体验给了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也终于明白什么叫“如果不用,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经过这本书的经历后,我再用检视阅读法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买回来一段时间了,但是基本没看过,之前翻开就没有看下去的信心。采用检视阅读法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大概明白了这本书的以下信息:
1. 本书修改于1972年,这么多年了还这么畅销,肯定是经典。它主要教大家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
2. 通过目录知道,阅读有不同的层次。作者想告诉读者不同的层次的阅读水平要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同时,不同的书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
3. 这本书的关键词很多,而且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读。这样我从一开始就有了心理准备。甚至它是工具书,在阅读上有什么问题时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这本书的框架我没弄明白,说明我自己的框架体系非常薄弱,需要加强结构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检视阅读并不是那么容易习得,需要反复练习,反省自己。终于明白永澄老师说的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也明白有个导师的重要性!
对于之前觉得很难得一本书我在短时间内就有了这样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内心是很有成就感的。只是愈发感觉自己学的东西太多了。还有,自己对检视阅读法的运用还是不熟练还是需要反复练习。所以,这条路上必须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