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拖延症高发期,所以不怪我拖到了12月中才开始写11月记。每天都疲惫,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有非常忙碌,8点起床,6点到家,打游戏,钩围巾,看小说,睡觉……生活像织片一样规律得连成一片。在这样的日程里觉得灵魂被抽干似的疲惫,怎么想都是工作的错
看了:《如首无作祟之物》、《十角馆》、《钟表馆》、《黑猫馆》、《太阳星辰》、《好东西》……
玩了: 暗黑破坏神4、p5g、莱莎与炼金工房·常暗女王
#11月有万圣节,更有推理小说
日系推理总给我一种在克制和癫狂中选择了克制地癫狂的感觉。比如《如首无作祟之物》,谜题部分和解密部分很精彩,人物关系和动机相比之下就逊色很多,不由得想起了《轮到你了》(我至今仍不知道西野七濑是如何一个人完成整个案件的)
二刷馆系列果然还是最喜欢钟表馆的故事。
近期应该不会再看本格了。常看一个类型的小说是会审美疲劳的。
#再一次感受到了肥皂剧的意义
钩织的时候点开《太阳星辰》作为bgm。现在的刑侦剧节奏蛮慢的,有闪回有内心剖白还有不同人物视角的切换。这部剧常速是完全够我边织边看的。刷完《太阳星辰》之后又开了《不够善良的我们》;如果不能专心看的话我一般会在港剧和台剧里选,自从台湾和Netflix合作之后每个月都有新剧出来,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片荒焦虑。
#为不完美鼓掌
邵艺辉的《好东西》比《爱情神话》更游刃有余,一些观察和凝视都插入得很巧妙。虽然有些桥段还是有舞台剧/脱口秀的感觉,但总比曾经霸凌过我眼睛和朋友圈的小品电影好。看了网上的谈论和朋友聊天发现,我觉得《好东西》不是一份量表,你认同它喜欢它你就是优秀的,你否定他鄙夷他你就是普信男。《好东西》是一道课题,我们从中找到自己的投射,思考自己故事的可能性,看到另一个视角下的故事。最近看到邵导隐藏了豆瓣,微博也开了一键防护。不去评判观点的对错,希望邵导能一直保持创作。为好作品的不完美鼓掌,为优秀创作者的不完美鼓掌。
#人生需要游戏单机游戏
手游的沉没成本巨高,时间、金钱都在把你和这款游戏越绑越紧,每天下班上线清体力已经成为习惯。我其实已经有点厌烦了:《原神》的故事越写越长,支线和暗线越来越多,但玩法的重复让我已经没有耐心听派蒙插科打诨或者去解决各个部族/地区的支线任务了。《绝区零》马上更新1.4,如果大版本优化对我来说是反向优化,我大概就退坑了。至于《星穹铁道》,能自律的游戏都是好游戏。主线还没推但不影响我每天上线打卡。
目前最适合我节奏的还是单机游戏,在星露谷种种菜,去戴夫叉叉鱼或者打一小段p5,不用担心深渊还没打,不用在意新活动开了要在ddl之前完成,想到什么玩什么,即使游戏进度只有50%也没什么负罪感。就好像我暗黑4新赛季开前信誓旦旦要刷到300级。自从打通一遍150之后就再没上过线。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没有开新坑的日子翻出了去年一时兴起买的钩针和线。好在针法还没忘掉。给小狗织了一个项圈,给自己织了一个杯垫。最后又用剩余的线混起来织了个小筐。混线是消耗线材最简单快速的手段,重复是重建生活秩序感的利器。在一针一针的重复中,我获得了下班之后头脑短暂的喘息。放上电视剧作为bgm,下班后的生活从“赢一把”就睡变成了“织完这行就睡”。
曾经觉得生活就应该充满未知。现在已经习惯于重复的日常,在小事的重复中建立起生活的秩序感。未知更像一个惊喜盒子,而秩序感则给了我打开盒子的勇气。
#想要分享的一些片段
1、美西螈与东方巨龙-152.你的尾椎骨会思考吗?躁动的无意识!
直觉与无意识的科普节目,被播客名和标题吸引。意外的轻松好听。无意识可以很好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直觉”、“偏见”、“惯性”之类的现象。之前总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或许应该反过来“玄学的尽头是科学。”每一个现阶段被视为玄学的表现最终都能被一定科学原理所解释。
社会系统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想要逃离他用更高维的视角去看最小阻力之路需要对人和社会高度的洞察。跳出盒子,觉察到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什么会是我们即将迈入的最小阻力之路。即便不能穷尽所有的树林,也能通过社会学,看到/意识到比自己更大东西。
真冬是我关注的第一个跑团up主,视频制作非常精良,即使对跑团不了解也可以看得很开心。除了更新频率不高,没有别的缺点(旧日歌谣我已经刷了3遍了,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