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半年来,一直在关注“营养学”的内容。
学习搭配和烹饪食物以及适当添加营养补充剂,给予家人均衡的营养。
最有成就感的是,大宝在幼儿园每次“感冒潮”的包围下都能扛住,让当妈的少操心。
不少朋友问,以前的人那么吃也过来了,怎么现在这年头就说要改变呢?
再脑补一下,想起新闻里自相矛盾的养生经验,不自觉对这门学科打个问号。
讲真,以前我有同样的困惑。
现在明白,因为相较于数学物理这些传统的学科,营养学太年轻!绝大多数营养学研究是在20世纪之后进行的。
第一个维生素发现于1897年,而第1个蛋白质结构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得以明白。
所以,不理解很正常。
01
听到“营养”两个字,你可能会想到“红枣补血”,“冬吃萝卜夏吃姜”、“以形补形”这类民间养生口诀。
不然。营养学并不是所谓的民间养生知识,而是有科学支撑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食物中营养素与机体的关系,关注的层面在于“营养素”。
的确,不是全部内容没有争议。但有些营养知识是确凿无误的。
比如,身体需要多类营养素,而有些疾病纯粹是缺乏某类营养素造成的****,如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夜盲症等(如下图右方)。
与营养素不足相关的疾病,只要补充相应的营养素,是可以预防的。
不妨趁年轻,提前防着,正所谓“防胜于治”。
02
你是否听说过,有些人几乎从来不生病,某一天突然挂了。
薄世宁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师,他也说过,经常遇到晚期才来看病的病人。
比如,病人剧烈胸痛。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发现已经是心肌梗死了。
他常常问这些病人:“怎么这么晚才来看病?”
他们都回答:“我平时很好,没一点儿感觉......”
是这些病太狡猾?还是免疫系统太麻木吗?
都不是。
薄世宁介绍过,人体能在疾病状态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出现明显的症状!
因为身体是造物主设计的精密仪器,人体有“代偿机制”****——
当某些组织、器官持续受损无法修复原样时,人体会暗中调动无受损的部分,代替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
比如,高血压患者,当他们的血压持续增高,心脏射血的负担会增加。
心肌则自然变得肥厚,以便于心脏射血有力。
比如,冠心病病人,血管狭窄到堵住,这根堵了的血管周围的小血管往往会变粗。
甚至长出新生的血管,替代这坏了的血管为心肌供血。
只有到了晚期,“代偿机制”到达极限,症状才会出现。
人体的“代偿机制”会掩盖真相。也许只是看着好好的,不过是在亚健康状态。
真的代表没问题吗?
03
感觉以前那样吃也好好的,没病没灾,并不代表真正没问题。
以前的人那样吃,也许可以,但现在?有发现自然条件大大不同了吗?
在自然条件上,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人口增长,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过去搞土地物质循环的主力军去造城市混凝土森林。
农村实行土地短期承包制,农户对土地普遍缺乏爱护心。
有机肥不施了,生物质农药不会造了,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联手”统治了亿万亩耕地。
再加上环境的污染。耕地变贫瘠了,对食物本身的营养素浓度产生影响。
04
从生活来讲,也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
如今,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多,有一类原因在于长时间静态久坐和缺少运动。
现代人坐办公室的多,运动量变少。实际上是在给骨骼发出信号:我不需要这么强壮的骨头。
久而久之,大脑降低在这方面的能量投入,骨质疏松便产生了。
一旦生活模式变了,但身体无法快速进化出适应当下环境的机制,就会出问题,这被称为“失配性疾病”。
现在人手一个屏幕,用眼时间长了,也是以前的人们少有的情况。
那么,要多补充对眼睛有益的维生素。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要吃进去大量的食物,才能获取足量的此类维生素,然而胃一次撑不下这么多食物。
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常常做创意、定战略。
用脑多了,与保护神经元相关的素养素也要及时添加。
外卖为什么会流行?正是因为击中了很多人工作节奏加快的痛点。
不少家庭是双职工,在吃饭上不像以前的人那么愿意花时间自己制作。
外卖的制作者一定懂营养吗?不一定,难以为你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
比方说,有一道菜叫酸辣土豆丝盖饭,一看基本是碳水化合物。
即使能自己动手,我的很多朋友一个星期也只能去1~2次菜市场。这些食物从采摘到放上餐桌,相隔时间较长,营养素会有所流失。
而以前的妈妈们,每天都会上菜市场购入新鲜食材。
曾经食物少,能看到的东西都是珍宝。而现在物质不匮乏了,想吃啥都有,人们普遍更加随性生活。
上市场也喜欢买自己和家人爱吃的。端上餐桌,有喜欢的才多吃几口,更容易出现偏食。
既然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食物,那么满足舌尖欲望的同时,也要相应补充缺少的营养素
这些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情况,需要营养学的知识拯救。
05
现在和以往的很大不同,还在于人的预期寿命变长!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获奖时96岁。当诺奖工作人员通知他获奖时,老爷子还在地下室写论文。
![image](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5122-f4198c322385a601?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以前,周围很少96岁的人,要么病殃殃的。现在,96岁还可以在做研究!
200年前,人类平均寿命是30岁。
即便是解放前,国人的平均寿命也不高,我爸妈双方的祖父都是30多岁去世了,都因为毫不起眼的感冒。
今天,医学研究与健康卫生条件的发展,使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5岁。
在200多年的时间,人类寿命延长了大约50岁,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有望突破100。
人类历史上最长寿人士的一名法国女性,活到了122岁。
所以,咱们这代人很可能活过100岁。但你肯定不想没有生活质量、病怏怏地活到100岁。
是啊,未来的世界那么精彩,怎么愿意早早放手呢?
你可能认为,“老”一定会“衰”啊。
其实不一定。
现在越来越多地见到,很多人年龄大,但身体和精神各方面状态非常好,不比年轻人差。
50岁看着像30多的,60岁看着像40多的。
网上也有,比如,79岁走T台的王德顺先生。
![image](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05122-d9596da7b67aa41c?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能接受年龄变“老”,但可以学着别那么快“衰”。
科学认为,衰老是源于基因损伤,细胞功能异常,最关键的是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加强自我修复能力,是防“衰”的一大途径。
那就让机体有足够均衡的饮食,参与人体这台神秘大系统的运转。
为了晚年生活的质量,是时候从现在开始关注饮食,关注营养学。
毕竟这是一个长线的投资!
走近营养学,永远不会晚。
想起一个段子说:“有钱有什么了不起,有命才了不起!”
看这篇文章的你很可能会活过100岁,愿70、80年后,你还能想起我,想起这篇文章对你的启发!
怎么学习?从哪里学习呢?听说最近流行“学习强国”APP,就从那里开始吧!
请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聊一聊:你对营养学关注多少?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