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高二时,为提高文科班的数学成绩,学校专门配置一位优秀教师授课。据说,再不开窍的学生,听了这位老师讲课,也能有所提升。不负众望,像我这种连算术都没学好的人,也能忍住上课不睡觉。可是这位老师有一特点,语速惊人。每次她说“我们看下一道题”时,同学们都大喊:“老师!等一下!”老师很无奈地说:“我以为你们记完了呢。”时间长了,我们发现这位老师有一口头禅:“我以为你们都记完了呢。”老师是优秀的,只是我们的水平差距太悬殊。
美国心理学教授戴维·霍金斯发现一个有关人类意识能级水平的图表。无怪乎,很多人都表现出低意识能级下的行为。这种能级的差别直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果。
(二)
前段时间,一朋友忽然离职。他抱怨:“单位有一小人,在领导面前告他黑状,诅咒那个该死的小人。”作为朋友,除安慰外,我还劝他:“你应该从这件事情吸取教训,如果你的岗位是无可替代的,你的能力是无人企及的,我想别人再如何挑拨离间,也不能得逞。”
我以为他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以为我们的友谊足以直言不讳。谁知道,他竟然把我拉入了黑名单。通过这件事,我开始反思,不要总用“我以为”去左右别人的行为。懂你的人,一句话就够了,不懂你的人,一句话也够了。不在一个意识能级上,被拉黑是我的福气。
在《麦琪的礼物》中,丈夫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妻子却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都是“我以为”惹的祸。
(三)
小张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助理,一天销售总监给他一份材料,让他将这份材料改编成广告词。小张熬了几个晚上,根据这份材料弄出两套广告词。当拿给销售总监的时候,总监生气地说:
“里面一些产品生产材料怎么删掉了?”
“我也是根据广告词的整体设计,对您给我的材料进行加工的。”
“我以为你知道这部分重要呢,就没再强调。”
“您不说,我怎么知道哪里重要呢?”
小张气愤地回去修改,心中虽然有火,但还是忍住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销售总监火急火燎地给小张打电话:
“小张,我让你把设计出的广告页打印100份,你怎么没给弄呀?”
“您什么时候让我打印了?”
“三天前呀。”
小张翻看和他的各种聊天记录,也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过了一会儿,销售总监又说:
“我在工作群里说的。”
“天天好几百条信息,我能挨个翻看吗?您倒是@我一下呀!”
“我以为你没事刷屏的时候会看到呢。”
“总监,您别总‘您以为您以为’行吗?您以为可是我不以为呀!”
最后,小张又加班将广告页打出100份。但是小张心想,以后再想做什么,另请高明吧,爷爷不伺候了。
沟通,其实就是多说句话,多提个醒儿。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即便是麦琪的礼物,也是浪费。
(四)
丈夫在一次争吵中打了妻子一巴掌,事后说,我非常爱我的妻子,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我从来不和她说我工作上的烦心事儿。我以为她会理解我,体谅我,没想到她居然在我最烦躁的时候和我吵架,我也不想打她。打人还能用“我爱”来狡辩,我也只能呵呵了,多少爱人正在用“我以为”的方式互相伤害。
一个大男孩沮丧地说,他要做音乐,父母强迫他学IT;他想参军,父母强迫他找工作;他想离家闯荡,父母强迫他当老师。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多少父母正在用“我以为”的方式毁掉孩子的一生。
“作为老板,我给他那么多优待,我以为他会忠心耿耿。”
“我工作这么拼,我以为领导会给我升职加薪。”
“经济下滑,我以为员工会体谅公司降薪的苦衷。”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说过“我以为”,它可以用来解释自己的无奈,也可以用来掩示自己的过错。但结局都一样,对方不买账。
如何改掉“我以为”的陋习呢?
1.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对方这样对你,你会做何感想。
2.坦诚相待。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心有灵犀那是诗人的骚年梦。
3.但说无妨。前怕狼后怕虎,反倒偷鸡不成蚀把米,有话应直说,说明白。
4.自知之明。没人会花心思总关注你,研究你,不要存在感爆棚。
总之,“我以为”,是自私、自我、不负责任的表现,想要与周围人愉快地相处,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我来教您个窍门,请把“我以为”换成“您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