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今天这篇小文的导火索,是昨晚辅导读小学二年级的小淇姐作业改错时,碰到小淇姐自带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小炸弹”,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更明确的说是5月份以来的第二次。
一直以来,关于教育孩子,不敢说有成效,因为我也是实验者和学习实践者,而小淇姐就是我的试验品;我敢说的是一点,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的焦虑感不重。不重的原因,我想有几点原因:1.我不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不让自己陷入“要面子”的工具导向;2.我相信老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尽量做到和学校老师错位培养;3.我把大目标拆分,落实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正是那些所有不适应,才给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给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机会。而孩子成长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真正要调适这个过程中不适感的人是家长。因为冲突往往就在:你想要的,孩子给不了;孩子想要的,你又看不惯,这样产生落差和焦虑的是家长,孩子是接受她所感受的一切,去成长。
好了,我们柔性说的话不多扯,直接给我学习到的干货:
培育孩子是一个管理超长期目标的过程。既然是超长的,就不是一个个短期目标的累积。它变量很多,容易反复,有时造成负面影响还很难补救。因此,需要把超长期目标拆分到每一年、每一学期。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用倒推法确定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你可以这样思考: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具备哪些品质,你会比较放心?
你可能会想到:习惯良好,能适应新环境;有兴趣爱好;能主动学习,善于解决问题;情绪稳定,人际关系不错。对,习惯、兴趣、主动学习、情绪管理这四个方面就是你要贯穿小学六年培养孩子的基本维度。
第二步:你可以把每个维度的行动目标拆分到各个年级去实现。
比如,要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你就不能期待孩子在一周、一个月内做好,而是把它要拆分到六年中循序渐进地完成。
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回家后会先玩后做作业,这不是他贪玩、拖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
那怎么办呢?虽然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但他们已经有了顺序的意识。那你就可以让孩子按顺序画下或写下每天放学要完成的任务,引导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先做。到了三四年级,他就可以规划出每个任务的时间长短了。五六年级,可以让他以周为单位系统安排出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做什么。
不只时间管理,其他习惯、兴趣也要把大目标拆分开,一步步培养。
完成行动目标需要借助哪些工具,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逐项列出来,然后落实。比如可以把协商好的时间规划复印三份贴在客厅、卧室、书房等明显的位置,时时提醒孩子注意。
通过这样的三步拆分,你和孩子就能清晰看到习惯和能力形成的轨迹以及轨迹上的每一个落点。而且每一个拆分后的落点孩子都够得着,这就给了他持续进步的动力和成就感。
而你心里对每一学期、每一年需要孩子养成什么,改正什么,提高什么,也都有了谱。按照这样的节奏设计孩子小学六年的行动目标,你就会比较从容。
总而言之,让自己适应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非常重要。但注意,这不代表孩子在一二年级、或者说在整个小学样样出色。心理预期只有和孩子成长的长度相关联,和孩子的年龄阶段的发展相吻合,才叫做合理。
转述过程中,我再学习一次拆分法,该和孩子调整的调整,引导的引导,我接受她的情绪“小炸弹”,但不赞同她随便乱扔“炸弹”。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