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越是不会产生“误解”的人,其思想深度和修为往往越高,越是经常产生“误解”的人,往往认知水平都很低,即“误解”频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验证一个人的认知。
用思维模型来说,“误解”往往发生在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人身上,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聊一下什么是抽象思维,简单来讲,这是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抽象 = (抽出)具象(即具体事物)背后的关键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抽象思维能力弱的人往往被表象所迷惑,以为“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真的,盲目产生吃瓜行为,不做深一步了解和思考,得到的结果往往是“有问题”的。
抽象思维能力高的人特别擅长“举一反三”、“产生多种联想”,看到什么的时候,脑海里都会第一时间和过往的知识经验产生关联,迅速从中找到共同的规律和提取关键特征,就这样还原了事情的本质。
举个例子,也是我上大学时老师问的一个问题:你们想到大海的时候,想到什么?(老师说这是想象力的考验,而我后来觉得,还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考验)
有同学说:大海?就是大海呀!
有同学说:大海?想到海燕了!
有同学说:大海?海底世界呀!
.......
而我想到的是:不安的灵魂在躁动
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对与错,我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以“大海”这个信息点进行扩散,可以想到内外环境的具象事物,还可以想象到与大海所带给人的感觉而得出的一种抽象事物,这种感觉,可以与我们之前所了解的一切产生关联,从而得出其关键的特征。
比如大海波涛汹涌,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而这一特质也是“不安”的“灵魂”所具备的,因此两者中抽象出来的词语就叫做:躁动!
再比如去年攻势很猛的瑞幸咖啡,一年多下来拿下了几千家分店,大有盖过星巴克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沉淀,有的人会说:瑞幸有可能是下一个OFO?有可能真的赢了星巴克呢?有可能真的成功了呢?
抽象思维的人会怎么想问题呢?
其一,把星巴克和瑞幸两者的市场布局了解兴趣,分析出两者之间不同的市场战略的行为(这是同行分析:咖啡业);
其二,把近年来资本助推来教育市场的互联网项目的案例都搜集在一起,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谁赢了谁输了(这是同类分析:资本助推);
其三,了解创始人过往的经历以及对瑞幸发展的布局,从中找到共同点(这是同人分析:创始人经历)。
三者或许还有更多的对比,就能从中得出这件事究竟能不能成的预测,不会果断下结论,而是经过抽象思维后的论证,这种论证会更贴近真相,只要分析者确实能够保持客观地去对待。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如何判定一个人说的是事实,还是立场的观点呢?拿雨果来举例,他曾经说:两个野蛮人闯进了圆明园。(其中一个野蛮人就是他所在的法国,他并不因为自己是法国人而袒护法国,他只说他看到的事实。)
在人际关系中“误解”的表现就在于,我们自以为是对的,在别人那里也应该是对的,如果别人的反应和我们心里预期不一致的时候,彼此就产生了误解。
举个例子:小A和小C说好要赞助小C一箱橙子,小C特别开心,可是到的时候一看,一箱子才十几个呀,瞬间就不开心了。
原来在小C的认知里,一箱橙子至少有三十个吧,而如果他事先用抽象思维(一箱橙子,箱子有大有小,不同型号装的橙子数量是不一样的,而这次的活动人数是30人,一箱橙子要与之匹配的基本数量也应该是三十个,即三十 是两者的关键特征)
(在这里,两者都没有事先达成一个共识“一箱的水果究竟该有多少”,两者的抽象思维能力都不高,抽象出的两者事物本质的特征应该是:至少数量三十。
而小A的思维特征是:一箱有十几个,到时掰开来放盘子里,每个人可以吃好多呀;小C的思维特征是:每一个人至少手中一个。因此产生了后来的一系列不开心。)
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误解的根本原因,沟通无法达成共识,彼此的抽象思维没有高度一致,彼此识别的特征点不一样,因此,沟通真的好难哦!
所谓大道至简,正是因为 越是本质的事物越是 简单,而我们往往把它想复杂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要主张回归天真的缘故。最后,记住一点:
思维能力的强弱,其底层基础是一个人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