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以前每一年暑假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每次去了都赖在外婆家不愿意走呢,为什么呀?因为外婆有一双心灵手巧的手,总能给我做出一道道香甜可口的饭菜。
外婆是一个性情温和、和蔼可亲的人;小的时候她对我是各种的怜惜和疼爱,我是她捧在手心上小心翼翼呵护的外孙女;在外婆的陪伴成长过程中,学会了独立、宽容、友善,而更多的是让我从未停止和掩饰过对美食的追求。对于我这样一个十足的吃货来说没什么事是在美食面前解决不了的,食物是有感情的东西,有时候与欲望、乡愁和安慰的记忆连接在一起充盈了胃和心,无论什么时候美食总是可以抚慰我的心灵;《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这本小说中写道:“生命里最大的修行就是饥来餐饭倦来眠因为食物知道灵魂的去处。”让人觉得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爱比对食物的爱来得更虔诚。
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我,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住在外婆家,我所有对食物的认知和热爱都来源于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每当夕阳落下,最后一缕晚霞被带走,天就暗了下来了;白色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缕缕升起,笼罩着整个村子;这时,在外面和小伙伴玩耍的我也急忙着回去吃饭,因为我知道外婆肯定回来烧好饭菜了,一进门香气扑鼻,迫不及待地往餐桌上坐下来大口大口地吃。外婆总笑眯眯地说:“你慢点吃,又没人和你抢”,没办法呀,我喜欢吃您烧的菜,各种不同的食物配上凉拌,爆炒,煎炸,炖等不同的做法,就成为了一道道我数不尽的美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人都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呀,从小就是你外婆的跟屁虫,有你外婆的地方总会有你的小身影。”大概我会那么黏着外婆是因为她总会和我讲很多的关于她所处的时代各种故事并且颇有耐心地回答我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重要的是每次跟着去菜园时,外婆总告诉我这是什么菜吖、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最新鲜及怎么做才最好吃;从火堆里扒出的烤得外黑内黄的番薯、除夕夜等了好几个小时的芋头扣肉、油炸过后干脆的糖环麻花、刚蒸好冒着热气的米饼……吃过的这些美食都承载着一个个故事,那段回不去的时光、那些琐碎的美好记忆,连同那些简单的食材和它的酸甜苦辣咸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珍贵;而经历了岁月的酝酿,更加诱人。
我喜欢外婆做的每一道菜,她总能用不同的做法把每一样食材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来唤醒我沉睡的味蕾。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很爱吃糯食,最欢喜的便是每到清明节外婆弄的艾叶米果(各地的叫法不同有的叫清明果、青团等)和端午节包的粽子。以前每到下雨天,总是问外婆:“可以吃艾叶米果了吗?” 印象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外婆就会从外面摘一些艾叶回来洗干净,用石磨磨成艾叶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在里面填满红糖花生米,包成各种形状,蒸熟而成。蒸熟的青团,外皮里有艾叶的淡淡清香,配合着丰富的馅料,怎么吃都不腻味。窗外的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绿绿的小团子,一个一个的挨在簸箕里冒着烟气。捉一个圆圆的小团子放嘴里,青团皮清香软糯,和花生糖的甜香交织在一起,略带些许油分却又不至于腻人。我呀一整天都盯着那一盘艾叶米果[捂脸][捂脸][捂脸],每次总觉得吃不够。每次外婆看见我吃,总喜欢说:“有那么好吃吗?又吃一个都不用吃饭了,今天吃了几个了。” 脑海里浮现外婆一脸慈祥地看着我吃,觉得那时真的好幸福。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期待,看到别人家摘回来新绿的粽叶时,我就吵着外婆去摘粽叶嚷嚷着要吃粽子,第二天放学的时候我总能吃到油脂丰润的大肉绿豆粽了。现在才知道粽子要好吃靠的是时间和经验,外婆总是在头一天晚上洗干净糯米和绿豆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把选好的粽叶清洗干净还要用热水过一遍才可以用,用油盐腌制好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糯米和肉馅压实后,粽叶要靠巧劲扣紧。扎绳的时候手要够快,不然粽子会慢慢散开。就连煮粽也有门道,小火慢煮几个小时后,要在锅里再焖两小时,这样的粽子,才会软糯好吃。吃上一口,糯米软糯,绿豆又沙又绵,五花肉一点也不肥腻。
今年的端午节没有回家,在外面买的粽子总觉得不够好吃、仿佛少了点什么,大概是少了浓厚的人情味,少了从自己家庭的美味里溢出的满满的爱;一跟粽子,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滋味,轻轻咬上一口,享受着亲情带来的味道。有一种美食叫做亲情。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回忆。有时候我们记住了这个人,就是因为记住了与他发生的事情和吃过的菜。每种味道,于你于我都不同,有时不同的是味道本身,有时却是味道背后的故事,酸甜苦辣咸都是生活的味道,用心去体会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你会更加的享受和感恩。
美食不仅是美味的食物,美食的背后还有我们的情感寄托,“情”字贯穿始终,平凡生活中的真情,仔细回想,耐人寻味;这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