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谷文昌精神融入教育培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谷文昌同志作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典范,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对于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筑牢基层根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事业心、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将谷文昌精神深度融入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引导他们树牢正确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是新时代社区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深挖精神富矿,构建契合社区特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体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将谷文昌精神真正内化为社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首先必须在理论阐释与社区实践的结合上下足功夫,避免“高空作业”,确保精神传承“接地气”、“冒热气”。深化“社区化”解读与研究:组织理论工作者、资深党员、优秀网格员等力量,成立谷文昌精神宣讲小组。不是泛泛地学习谷文昌事迹,而是重点研究“谷文昌精神在社区如何体现”。例如,如何像谷文昌“治沙”那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持之以恒地破解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如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邻里纠纷调解等);如何像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那样,在社区工作中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如何像他“清白做人、干净做事”那样,在涉及社区小微权力运行(如惠民资金使用、公共服务项目招标、低保资格审核等)时,时刻保持敬畏,严守纪律底线。形成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案例分析、教学读本和实践指南。

      创新培训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实效化的教育体验传统的灌输式培训往往效果有限。必须针对社区党员干部身处一线、事务繁杂的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打造“实景课堂”与“行走的党课”: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廉政教育基地、优秀示范社区等,开设实景课堂。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社区观摩,学习其治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现场感悟“担当作为”的成果;到廉政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对比谷文昌的廉洁丰碑,反思自身不足。可以设计“重走谷文昌之路”等主题研学活动,在行走中体悟艰辛、在实景中感受崇高。在社区内部,也可以将培训课堂设在小区楼院、项目现场、居民家中,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现场教学和案例分析。

      突出政绩观引领,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与正向激励机制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事业观上的集中体现。教育培训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树立和践行符合谷文昌精神的正确政绩观上。明确“社区何为政绩”的评价标准:引导社区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社区真正的政绩在于民心向背,在于基层基础的巩固,在于社区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要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兼顾党的建设、治理效能、服务品质、平安法治、文明创建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点考核解决了哪些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了哪些风险隐患、建立了哪些长效治理机制、培养了哪些群众工作骨干等“潜绩”和“实绩”。

      聚焦初心使命与廉洁奉公,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廉洁奉公才能永葆本色。社区虽小,但直接面对群众,作风和廉洁问题尤为敏感。必须将不忘初心、廉洁奉公作为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和终身课。常态化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将学习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誓言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的常态化内容。定期组织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经常叩问初心、守护初心。邀请老革命、老模范讲传统,组织观看相关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激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总之,将谷文昌精神深度融入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培训模式、树立正确政绩观导向、强化初心廉洁教育四方面协同发力,必将引导广大社区党员干部深刻感悟谷文昌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