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质疑,贵在打破权威。道理我们都懂,但知易行难,事实上往往会屈服于专家和权威,屈服于书本内容不敢质疑。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有无数中国人拜读过,一般只是将之看成唐僧师徒西行奇幻之旅,却鲜有人能发现且敢于提出西游记的漏洞。
然而,浙江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马思齐,却敏锐的发现了《西游记》中一大常识性漏洞,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前500年内竟然无人提出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吴承恩的《西游记》写于明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因此《西游记》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明朝痕迹。唐代的故事,明朝的痕迹,自然就会带来一些常识性错误,最广为人知的是书中出现了百家姓。
《西游记》原著第八十七回:众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缺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但,《百家姓》是宋朝产物,西游记讲述的是唐朝故事,显然书中出现一个常识性漏洞。
除此之外,西游记中还有一些常识性漏洞,其中一个被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马思齐发现,不说大家就是想不到,一说大家就明白:唐僧师徒四人西天数万里,但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
2018年,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见上图),杭州五年级女学生马思齐在作文中指出,从大唐到西天,唐僧师徒四人吃的几乎都是江淮美食。
马思齐:从菜单可以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竹笋、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西游记中,无论是女儿国婚宴菜单,还是天庭宴请大席等,几乎都有“椿叶面筋,木耳腐皮,辣笋蜜葵,石花芥瓜”等类菜品,西域灭法国甚至出现了产自福建的“闽笋”,但事实上肯定不可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别说当时大唐和西方巨大的饮食差异了,就是中国不同区域菜品都大相径庭,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等等。尤其最近热议的“散装江苏”,内部至少分为三个菜系,即淮扬菜、徐海风味、苏锡菜系。可见,西游记中的饮食描述的确不够真实,只能说反应了吴承恩饮食认识的局限性。
艺术源于生活,吴承恩是江淮人士,即便走遍大地神州,但对西域依然不了解,所以对这一生活细节描述自然不可能逼真。西游记中的饮食,大致可以分为素斋、面食甜点、野菜、饮品四大类,但都是中国风格,或主要是江淮风格。
曾为《西游记》做过校注的作家李天飞:中国的古代小说和戏曲有个特点,就是不会严格地考证史实细节,只是按照他熟悉的写。
因此,西游记中出现最多的美食,很可能就是吴承恩最喜欢的食物,比如吃笋特意要吃“闽笋”,可能就是吴承恩的偏爱。当然,吴承恩最爱的荤菜,因为唐僧不能吃荤的缘故,也就难以得到体现。另外,一切文学都是当代文学,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必然会在书中反映当时的饮食潮流,比如西游记中无土豆,出现的野菜在明朝王磐《野菜谱》中都有记载等等。总之,考证西游记中的美食,可以看到吴承恩和明朝江淮地区的饮食习惯。
按说,西游记中这么明显的漏洞,在此之前应该被人发现才对,但为何此前500年无人发现呢?
上文李天飞说了,古代小说的特性就是不会严格考证史实细节,只是按照他熟悉的写,所以明清古人自然不会质疑。但近现代专家学者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奇幻”小说,没有将西游记当成严谨小说看待,所以会研究其中的明朝美食文化,却不会正儿八经的认为“饮食不真实是西游记的一大漏洞”。但小学生却不同,在他们眼里书中应该都是真实的,因此五年级的马思齐发现整部西游记中饮食一致,就觉得不真实从而提出疑问,这就是童言无忌、童言率真。
笔者认为,马思齐的发现,固然谈不上多高的学术价值,但却展现了她的敏锐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她敢将这些观察说出来,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