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个命题作文,题目《音乐的高潮(不管器乐还是声乐)是情感的完美表达而不是炫技》(当然,如果炫技同表达情感完美结合,就更好),括号中的文字就附在题目之后,在这些文字之后,还有一句话:有感于有些音乐作品重炫技而轻内容表达给你出了一个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范围太大,可能性太多,需要很多前置的限制条件才能够将题目界定在比较具体的范围内。今天先将关于本题目的思考记录下来。
题目中表达了这样一种主观倾向:音乐的高潮应该重情感表达,不能写作单纯炫技的高潮,如果高潮要炫技,也必须是为了表现情感而服务的。这个倾向的出发点是重情感而轻炫技的,即使注重炫技而轻视情感的作品是少数,也不能接受,应该将所有音乐作品都纳入到情感表达的范畴之中。
首先要讨论的是,音乐是不是必须表达情感,单纯炫技,不表达情感行不行?
有很多音乐作品就是以探索技术上的更多可能性,并将这种可能性展示出来的作品,比如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托卡塔也叫“触技曲,”这个名字就已经说明,这是一种专门用来探索各种技术可能的乐曲类型,同时必然带有炫耀成分,就是要将作者在这些新技术、有难度的技术方面的探索成果炫耀出来,刺激欣赏者的神经;这首作品不仅是托卡塔部分,它的赋格部分的意义也在于精确对位的复调写作技术的使用,本质上还是炫技,托卡塔炫的是演奏技术,赋格炫的是复调对位的作曲技术,全曲并没有明确的情感表达。
还有肖邦的《黑键练习曲》,从曲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专门为训练黑键技术而设计的练习曲,这首作品有一定的旋律,本质上就是一首有着可听旋律的高难度炫技作品。演奏家演奏这首作品,更多的原因是可以将自己和许多技术平庸的演奏家区别开来,而不是情感表达,如果他想凸显自己表达情感的实力,他一定不会选这首作品,肖邦作品中有着丰富细腻情感的作品很多,完全可以信手拈来。
李斯特的众多作品中,炫技类的占有很大的比例,正是有了这些作品的炫耀,才得以激发出更多后来者的探索勇气和争强好胜之心,极大地促进了钢琴技术的飞速发展,客观上也极大地提升了钢琴艺术的表现能力,运用更多高超的技术,后来者具有了表达情感的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
帕格尼尼更是如此,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小提琴上炫耀出来的令人眼花缭乱,不可思议的高超技术。他的《魔鬼的颤音》不就是在炫耀和展示颤音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嘛,乐曲是有可听的旋律,但情感本质并没有多少值得深思的,有着好听的旋律的作品多了,如果只是为了旋律好听,可选的作品太多了,这首作品的存在理由就在于高超技术的展示和炫耀啊!后代很多作品家,包括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都创作过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他们创作这些作品,不是因为这个主题有多么好听,而是想利用帕格尼尼的音乐主题,进行高难度技术的展示,一方面是对帕格尼尼的致敬,更多的恐怕还是一种挑战和炫耀罢,你们看看,帕格尼尼的这个炫技作品,我可以改编得比他还难,技术比他还复杂,甚至他在小提琴上实现的技术,我在钢琴上也能玩儿,我是不是更厉害啊!这些作品中即使有一些也具有的比原作更多的情感表达,但本质上就是为了炫技而产生的。
有些时候,华丽炫目的高超技术的展示,本身也同样能够给欣赏者带来情感上的享受。比如说,创作者和表演者可能没有想表达什么情感,只是单纯地展示技术,但欣赏者却会被高超的技术所震惊和折服,在他们心中同样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情,这时候的炫技作品一样会给欣赏者带来情感体验啊。当演奏家演奏到技术非常困难的时候,听众一边惊叹,一边为演奏家提心吊胆;当演奏家举重若轻地渡过难关,听众心里也随着放松释然,鼓掌称庆。
看来,情感和炫技并不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它们完全可以独立出现。有些作品没有丝毫的技术难度,但情感深邃,意境深远;有些作品技术高超,令人目眩神迷,但几乎不涉及情感表达。这两种作品中都不乏优秀经典之作。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音乐作品一样可以有单纯表达情感的,有单纯炫耀技术的,也可以有情感和技术相互结合的。做得好,怎样都行,做得不好,其实也没关系,那样的作品自然会被淘汰,丢到九霄云外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