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的创始人。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在心中写下“自己一定会这样过一生”的脚本。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你完全没有发觉,然后人生就照着脚本发展。人如果抱着某种想法或信念,就会无意识的配合行动,结果就变成现实,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预言”。
“人生脚本”在七岁以前就开始撰写。来源可能包括来自父母“将来要出人头地”的训诫,或是周围的人“XX总是安静不下来”的评语,以及学校教育。在学校被同学、朋友赋予“被欺负”、“搞笑”等角色,就会拚命的印证,自己的行为举止会为了配合角色而改变。受到同学欺负的孩子,大多从小就被欺负。在无意识中配合周围的环境演出角色,是因为配合演出比较不辛苦。这种幼年脚本力量有点像原生家庭带来的固有观念一样,难以纠正,总会无意识的自动配合。唯有发现人生脚本的存在,并加以改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冷静的看待自己,不要被固有执念所替代,跳出脚本的圈套很重要。
那么脚本是怎么完成的?其实,一切都来自于“禁止命令”,顾名思义就是“不可以XX”的命令。
下面就来介绍典型的十三种禁止令,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受到影响。
1
不可以做任何事
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
“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
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
职场上,等待指令型的员工,可能就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影响。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没有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因此,如果没有主管或前辈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2
不可以做自己
“本来想要女孩子的……”“女儿就是赔钱货啊……”像这样经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别或人格,很容易会产生这种禁止令。
身边很多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却没半个;或是对于社团、足球队这类只有同性的团体很不在行的人,受到这个禁止令影响的可能性很高。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对自己的性别或自我没有自信。缺乏自信,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社会氛围所左右。
3
不可以孩子气
“你是哥哥,要有担当一点!”“你已经是姐姐了,不可以哭!”下有弟妹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禁止令。
聚餐时拚命帮大家挟菜、斟酒,一直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完全没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束缚。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着要长大,孩提时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责任感过剩,也会成为一种累赘。
4
不可以长大
跟上一种情形相反,“妈妈什么会帮你做好。”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宠溺的幺儿身上。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永远都当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比较好”。所谓的“恋母情结”就是这种情形。
长大成人后还无法脱离“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来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参加联谊、帮孩子决定结婚对象的状况,也时有所闻。
5
不可以有情感
跌倒了,因为疼痛忍不住哭泣,却被父母责骂:“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事物漠不关心、毫不感动,不会痛哭流涕,也不会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贫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6
不可以思考
“不要跟父母顶嘴!”“安静听我说!”不少父母会这样威吓孩子。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放弃思考,无法进行逻辑思考、冷静判断。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
7
不可以靠近
“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安静一点!”父母总是这么说,很少有机会可以亲近父母,被迫跟双亲保持距离的人,容易会有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人逃避和父母说话,不会说心事给父母听。长大成人之后,也不会跟别人诉说自己真正的想法。
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不跟主管或同事讨论,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即使遇到讨厌的事情,抱着“只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说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8
不可以成功
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了反而能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就容易产生“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
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毫不关心,只有失败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孩子就会被灌输“不可以成功”的想法。
还有,听到父母叹着气说:“这孩子每次在关键时刻就出包……”孩子就会认定自己是“无法成功的人”。
不管创业几次都会失败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束缚。
9
不可以有欲望
小时候因为生病或受伤造成父母亲经济负担,或是单亲家庭、看着父母亲为了子女一直含辛茹苦,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
无法坦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让给别人,或是自己破坏幸福。
薪水很少、自己省吃俭用,却还要供养男友或女友的人;或是朋友开口说“借我钱”就无法拒绝的人,都有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和朋友喜欢上同一个人,却还帮朋友告白,也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
10
不可以健康
只有生病时才能随心所欲的吃点心、喝果汁等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看到父母只照顾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就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
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博取同情,也会借由突兀的行为或奇怪的发言来引人注目。健康检查出一堆问题也不改变生活习惯、不断暴饮暴食的人,可能就是认为“自己不能身体健康”。
11
不可以重要
考试得到好成绩被老师称赞,孩子很高兴的告诉父母,如果父母只是说声“嗯”,反应冷淡,孩子会因为没有得到认同而备受打击,长久下来就会觉得“自己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讨厌背负责任。喜欢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的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的关系。
有些人当下属或队员很优秀,但是一旦当上主管、队长就无法发挥实力,也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当有机会升迁时,会因为“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的心态,自己就停下脚步,不愿意使出全力。
12
不可以有归属感
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不要跟那个孩子玩。”或是帮孩子答辩,“这个孩子很害羞。”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这会让孩子和同世代的人接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总是单枪匹马,无法融入团体或职场中。团体出游或公司旅行时,虽然跟一群人一起出去玩,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单独行动,还有总是回绝聚餐邀约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
13
不可以存在
这是最痛苦的禁止令,幼年时期遭受虐待,或是听到父母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被父母视为不幸原因的孩子,就会有这个禁止令。
因为否定自己的存在,变得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酗酒或药物成瘾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
以上各种禁止令,有没有刚好说中你的情况呢?
当然,孩子的认知方式是因人而异,并不能简化成“如果父母说了这些话,孩子就会变成那样”。但是,对于判断这世界“什么好,什么不好”,父母的禁止令有很大的影响。
一句话总结:
幼年时期的禁止令,形成我们的“人生定位”,是我们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难道还不算细思极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