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蒙曾说:“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
深以为然,语欲胜人,是最大的关系杀手。
你让别人尴尬下不了台,别人自然不会让你好过;你让别人舒心,别人才能让你开心。
若是总想在语言上压倒别人,习惯性的针锋相对,不赢不休,这是为人处世最大的愚蠢,迟早要吃大亏。
而有智慧的人,面对别人的反驳与批评,会先消化再内省。
人活于世,克制住自己的反驳欲,是最顶级的自律。
生活中总有爱反驳的人,不管你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辩驳。
从不考虑言语是否得当,只要说的别人哑口无言,就会得意洋洋,引以为傲。
殊不知,句句反驳、字字雄辩,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只会将自己陷入无尽的深渊。
不禁想起新东方名师李笑来讲过的一个案例:
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坚信“地球是平的”,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地平协会”。
当你拿着地球仪跟他说“地球是圆的”时,他会反驳道:“这都是假的,人造出来的东西。”
当你把宇航员在太空拍的照片拿给他看时,他会继续辩解:“对啊,照片明明就是平的嘛。”
他非要把黑的说成白的,就算把事实摆在面前也无用,他也要跟你抬杠,耗着你的精力,存心给你添堵。
和这样的人较劲,你永远都是输家。
和这样的人较真,你永远没有答案。
与亲近之人辩驳,使其关系疏远;与旁人辩驳,则会徒增愤懑烦恼。
而且,你的反驳与争辩,并不会让你身处高位,让人对你刮目相看,反而会让你付出无法承担的代价。
《道德经》中讲:“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无意义的辩驳,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语言上争高下,是情商低的表现,更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真正睿智的人,会克制自己的反驳欲,懂得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法则。
老子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的智者从不多言,无知的愚者却喜欢四处说长道短。
人与人相处,贵在沉默止语,不在牙尖嘴利。
正所谓:“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比起口若悬河,沉默寡言更有力量;比起锱铢必较,懂得进退更有姿态。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在学堂遇到了一位性格怪异、脾气暴躁的同窗,总是有意无意的针对他。
一日,曾国藩在窗前读书,这位同窗嚷嚷道:“别在这看书,赶紧走开,挡住了我的光线。”
听罢,曾国藩默不作声的挪到一边,接着读书。
深夜,曾国藩挑灯夜战,埋头苦读,同窗便冷嘲热讽说他假刻苦,影响自己休息。
曾国藩依旧不言不语,躺在床上继续学习。
后来,曾国藩成功考取功名,而那位同窗却榜上无名。
怎料,得知曾国藩中举后,又讽刺挖苦,说他将自己的好运气都占没了。
此话传到曾国藩耳中,他依旧保持缄默,认真踏实的做自己的事情。
庄子有言:“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位置不同,不必辩驳;层次不同,少言为贵。
人生在世,总是充满了质疑和反对,若一一反驳,时时争辩,只会让自己感到心力交瘁。
倒不如学会沉默,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因他人的言语烦心,不因他人的观念受困。
要知道:不争辩不是理亏,保持沉默不是软弱,这是为人的气度和做人的洒脱。
老子说过:“辩者不善,善者不辩。”
巧言善辩之人并非是真正厉害的人,忍辱不辩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面对别人的诋毁、指责,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默默的精进自己,强大自己。
当你足够强大,才能得到命运的馈赠,世界也会对你和颜悦色。
北宋诗人范仲淹,家境贫苦,自幼丧父,母亲改嫁。
年少的他成了“拖油瓶”,常常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
有人嘲笑他是没有父母要的笨小孩,有人说他活该穷苦一辈子。
但他没有据理力争,对别人的言论也都置若罔闻。
同时,他也没有就此颓废沉沦,而是奋起读书,决定靠自己改变人生。
三更入睡,五更起床,以粥度日,咸菜饱腹,全部时间都用来认真读书。
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辩驳他人的苛责,将所有的苦难当做动力。
后来,范仲淹金榜题名,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格言联璧》中讲:“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人生的沟沟坎坎,多半是能力不足所致,深耕自己,强大自己,便无人能伤你分毫。
而无谓的反驳,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会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沦陷,困住自己的前程。
不去辩驳,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迎难而上。
你强大的能力,就是你最大的资本和底气。
不惧困难,不畏挫折,方能前途坦荡,安稳过此生。
老子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争辩是愚者的行为,不争才是智者的高明。
争强好胜,容易自断后路,静而不辩,方能包容万物。
不要总以口舌争胜,学会沉默,时常自省,日日精进,是处世的智慧,也是生命的修行。
转发,作者:逍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