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付迟来找沈竹西那晚,是沈竹西分手后三个月。
沈竹西写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了校园里,不喜欢的人视其如破烂,喜欢的人捧其为珍宝。她没有因为这个而开朗起来,她失去了灵感。她整天坐在学校的亭子里,头痛使她能够将自己从肉体里分离出去,也便于灵魂去追寻更遥远的灵感。
手机永远是静音的,沈竹西没有看到付迟发来的消息。他们又一次互相错过了,有意思的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或许你的未来就在改变。这是无法避免的,那一瞬间,似乎能够明白为什么西方会有God,那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偶然却恰似命中注定。
直到大学毕业,沈竹西都没有再谈恋爱,她有一段时间迷雕刻、有一段时间迷网球,她有无数个这样的一段时间使得她拒绝了所有‘我爱你’。她开始学会不从爱情里找灵感,即使她不再那么无畏与快乐。最终她设计本科毕业,进入到一家小公司,拿着最低的工资,再也没了有趣的生活时,她根本没察觉到。
如果要说沈竹西的颓废,那真是没有美感。租的小房子乱成狗窝,整天回到家便倒头大睡,第二天早晨起晚了,百米冲刺到公司,对着对面同事精美的早餐流口水。有那么一段时间,她根本忘了灵感这两个字。
“喂?妈。”沈竹西抬起肩,歪着脖子,使手机夹住。然后双手正开一瓶啤酒。
“你爸我俩啊,想这几天去看看你。”
“好啊,来吧。”沈竹西拿起啤酒,倒进杯子里。白色的泡沫翻滚着。
对面的人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是最终挂断了电话。沈竹西垂着眸子放下酒杯,四处看了看,然后软着身子靠入沙发里。安静的房子里,除了楼外小鸟的叫声,只能听到啜泣声。
父母说是周颂害得沈竹西伤心至此,他们还劝沈竹西若还喜欢,便再去和他重逢。
可是沈竹西太了解自己了,周颂对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灵感,是那些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活着的人、物和事。她需要释放、需要兴趣、需要爱情。
有的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缺什么。我们每个人缺的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这个缺憾永远无法补全,无法被完美。而且最可怕的是满足。
沈竹西就掉入了满足的坑洞。周颂走了她觉得自己的灵感不需要爱情也可以被满足,所以她转而去看书、培养兴趣;大学毕业了她觉得自己的灵感在工作时也可以被满足,所以她转而认真工作;工作疲惫了她觉得自己的灵感已经不重要,及时休息以备灵感,所以她转而休息。
她成为了自己曾经最不想做的那类人,掉入自己人生的铁轨上,被一条无限长的火车钩住了衣服,以高速奔向死亡。
“Everything you need is here, sometimes you have to travel far, far a way, in order to find what is closest to you.”
电影前,沈竹西望着窗外的晚霞,感受着头痛和重生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