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正义最终总会找到它该出现的位置,也许未必是以你想要的方式,但它不会缺席。
最近我在追一个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豆瓣上很火,我看过很多人的评论和分析,每看一篇,觉得自己的思维和三观在不断的被刷新,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人性的复杂都更全面的了解。
会提及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和小说里的很多案件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电视剧里的王赦是一名专门为死刑犯辩护的公共人权律师(相当于小说里的谢爵),由于职业上的特殊性,即便身处人权律师的公益性职业位置,王赦也无法避免地被公众所敌视。但在他看来,刑事犯人最基本的身份是“人”,所有的罪案都应该有相对应的起因和动机,只有追根究底地挖掘潜藏背后的成因,才可能让刑事犯人得到最公正的审判。
为李晓明辩护的王赦不仅遭到网络上持续的讨伐谩骂,还在公众媒体面前被受害者家属以泼粪的方式羞辱,甚至连过去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也逐渐地对其职业产生误解和失望,家庭关系因为职业而出现了裂缝。
这一场景和小说里东方廌接手三次开车往返辗轧一个孕妇,造成母子双亡的案件时,民众指责她为了这样的人开脱罪名而扔鸡蛋的场景如出一辙。当时的东方廌说:“如果凭着百姓的一腔愤怒就尅随意给人定罪,那司法者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民众的愤怒是由谁引起的?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有这样一些在当下网络环境中极具反思性的细节:
李大芝编辑的新闻稿件被宋乔安毙掉,只是因为她将严肃的社会新闻放到头条,而SBC News上一天的头条新闻则是“店员被客人泼奶茶砸头”;
为了争取更高收视率,SBC News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播出了一条“普吉岛爆炸事件”的新闻,事后该消息被证实是虚假消息;
将“女大学生被撞死”的新闻中的“女大学生”字眼改为“高材生”,以此博取更高的关注度。
标题党、虚报假报、恶意报道……SBC News这些行为完全就是当下大多数公共媒体的所作所为。在微信逐渐地占据大多数人日常社交生活的当下,越来越多毫无职业道德感可言的自媒体也成为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者,和社会舆论可能的主导者。不负责任的媒体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在小说里,有娱乐明星周宓为了打赢官司制造舆论,消费粉丝的案件,有媒体舆论造作逼死患有重病的长安的案件,东方廌一次又一次的和媒体舆论作斗争,甚至接聂飞的案件,再转由公检院起诉聂飞,这样复杂也只是为了让法院回到该有的公正的位置。正如她说的那样:“我从来不是为了帮聂飞脱罪,我维护的是法律独立于舆论的尊严。聂飞有罪不能是因为所有人说他有罪,只有法律能判定他的罪行。”
所以才有最后东方廌接手文楚这个有十二具女尸杀人案的时候,每次学会了反向思维,不在重视于去掀起社会民众一轮又一轮的狂热情绪,而是学着将重点放在了分析被告的成长环境和精神状况,让“昼夜人格渐变症”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可这只是小说,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东方廌,也不会又任何一个律师有这样的力量。
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少的杀人事件,而每当有杀人案或是情节严重的人身伤害案件出现时,网络上总会冒出诸如“杀死作案者”、“处以死刑”、“判刑过轻”等义愤填膺的情绪化论调。当然,这些声音的存在一方面的确也说明民众的社会正义感和道德感达成了共识,他们的出发点毕竟都是善意的。 但在《我们与恶的距离》我看到了另外一个群体: 罪犯家属,被报复驱逐,最终改名换姓、逃匿人海,却一辈子生怕被发现、抬不起头…
真相是什么,民众并不在意。
辩护者为死刑犯四处游说,却没有人愿意听他的理由,都想着把他踩在地上,狠狠吐上一口唾沫…
与其满足民意去杀死一个人,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
这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王赦之所以不断奔走,也是一样的原因。
他对受害者的家属说:我也觉得他应该以死谢罪,但杀了他,难道一切就会没事吗?请给多一点时间,探究清楚背后的真相,我们才能预防…
曾经被作为东方廌信仰的唐既白,最后却变成了分析人心手段老辣的人。唐既白说:是个人就有弱点。于是他用每个人的弱点去攻击,拿到自己想要的证据救出了东方廌。
而东方廌当时的感受是:她一直以为唐既白和她一样,赢官司都是靠把法律学精钻透,但他分析人心的手段似乎更为老辣。
我不能说这种最后的转变,是好还是坏。
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东方廌给聂飞做无罪辩护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本应该作为绝对中立角度的鉴定法医出现了情感偏差,从中作假对尸检报告动了手脚,被东方廌发现提出来之后,这位公职人员说“我没有错。他认为自己是在顺从民意,维护正义。
如果民意可以判罪,那么司法工作者的存在意义在哪里?如果民意可以影响案件的结果,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重要吗?
如果事实的真相不重要,那么造成一次次悲剧的事件要如何去找到根源,如何去预防和杜绝?
世界各地,每一分每一秒,有人作恶,有人遭遇恶,有人围观恶,有人试图解决恶… 一旦我们与恶相遇了,我们要怎么解决?如何面对?
希望我们学会去重视事件的真相,去尊重司法和法律,去尊重作为人的个体和法律该赋予它的公正。
最后用《熔炉》里的一句话来提策大家,也提出我自己。“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天气变冷了变热了,是因为为了让我们懂得周围人的温暖和清凉,是多么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