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动科学院 作者:赵延安
十年来,动科学院的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三个本科专业新生第一志愿率一直低迷(见表1)。在每年新生及家长见面会上,我们都会遇到两个反复提及的尴尬问题,一是问孩子毕业后是不是去养猪,将来是不是到鸡场就业;二是如何转专业。家长和新生对学院的三个专业有一种避之不及的感觉。
如何让新生更多地了解专业,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有一个自愿的选择。学院从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抓起,开展“五个一工程”、实施学业导师制、朋辈辅导制,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转变学生的专业认识,逐步养成浓厚的专业兴趣。经过本科阶段四年的精心培养,在学生毕业时,出现了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历年来曾多次报道的“学霸宿舍”、“学霸班级”、“学霸年级”集体升学的现象。
2017年深造率达到70.2%;就业的毕业生中,76.2%的人选择在业内公司就业。十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入“985”工程大学的占升学人数的74.8%,考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及出国读研的人数占升学人数的96.7%(见表2)。如何实现从学生对学院的三个专业从“避之不及”到爱不释手的逆袭,为什么会出现新生报考志愿率低迷而毕业生专业深造率高涨的“动科现象”?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形成优良院风
学院文化是师生精神的根本支撑,是学院凝聚力的核心。近年来,学院先后为著名的畜牧学家邱怀、刘荫武、刘景星和董光明教授举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在师生中形成了传承动科精神、激发奋进力量的风尚。进一步梳理、总结、传承学院文化,凝练出“畜德自牧,富饶天下”的院训。设立学院荣誉室、建设学院文化墙,营造凝神聚力、人心思进的良好文化环境。教师积极参与学院公益活动,认真教书育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爱学互学、积极向上、人人争先,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风。动科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了师生爱学院、爱专业、和学院荣损与共的动科情结。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心2016年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动科学院毕业生对专业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见表3),居全校前列。
秉持全员育人理念 养成优良学风
人人参与育人,人人关心育人,让学生感受人人有心灵依靠。针对新生第一志愿率低、调剂率高的现状,全院教职工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增强自我认可,从而养成优良学风。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心2016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动科学院的学生自我认可度在95%以上,学生从入学时的专业不自信到毕业时自我认可度高。(见表4)。
学院管理—“五个一”工程。针对学生专业认识有偏差、有偏离,对大学学习不适应的现状,学院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扎实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实施新生入学教育“五个一”工程,即组织专家教授为新生讲解学科发展与专业内涵;学院领导为新生讲解校史院情与学业规划;企业高管为新生指导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管理干部为新生解读专业发展与规章制度;优秀学长为新生指导大学适应与学习方法。
专业教师—学业导师制。学院从2013年开始施行学业导师制。在新生入学后,学院为3—5名新生指定一位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负责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学业生涯、培养科研兴趣、申报科创项目、指导毕业论文、引导继续深造,实现对学生四年的全过程指导。在此过程中,学业导师不仅对学生言传身教,还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导扶持学生早早走上科研道路。学院把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也制定了学业导师考评要求。
在校学生—朋辈辅导机制。学院在开办名家讲坛,开阔学生视野,树立专业思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身边榜样的影响力。组织优秀学长开展朋辈辅导,举办学业规划微课堂、学习经验交流会、保研考研交流会、科技创新交流会等,使低年级学生热爱专业、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辅导员、班主任经常走访宿舍,做好心理排查,及时心理疏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复习考研学子,学院强化服务工作,为考研学生送营养、送关心、送温暖,保障了学生安心考研,彰显了人文关怀。
科研反哺教学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吸引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他们浓厚的专业科研兴趣,不断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2016年学院到位科研经费6390万元,教师人均到位科研经费60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42篇(其中SCI论文 183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发明专利15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他们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实验方法。近三年,52%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由教师主持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每年获批20项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学院每年拿出经费自设25个创新创业项目。保证每年有45名本科生主持,220名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每年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80余场,实现周周有学术交流。另外,邀请牛津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外高校教授为本科生开设4门全英文专业课程。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开阔了科研视野,特别是增强了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信心,增强了其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可度。近三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SCI收录6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全国挑战杯奖1项,省级奖5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奖1项,省级金奖3项;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5项,一等奖4项;全国牛精英挑战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