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所以不孝;对玛丽的爱与不爱、结婚与否的问题,给出无所谓的回答,所以不忠;没有制止朋友与仇人的争斗,所以不义。没有阿谀奉承,没有虚情假意、没有随波逐流,最后成了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另类的“异乡人”。是否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才算得上有情有义?是否对女友说出虚情假意的甜言蜜语才算得上是忠贞不渝?只想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人,做回本来的自己。所以成了“异乡人”。法庭上谋杀的审判,一直在判定主角是否因为母亲的逝去而悲伤,从来没有重视主角是否就是杀人的人!所以主角又成了“局外人”,在别人的讨论之外,似乎事不关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辩护漠然,对争论漠然,对检察官、证人的证词漠然,甚至对死刑判决也漠然,最后对上诉也漠然。主角活在理想的世界里,认为没有必要说的,就可以不说,没有废话。所有的这些,在世俗人的眼中,成了另类,成了格格不入,因为无法理解,所以应该被消灭!
从理性的角度,我们向往的世界就应该如此,做真实的自己,想做的自己,满意的自己。世界哪有这般美好,有理想的美好,就有现实的残酷。
现实中,人固然可以为理想的、梦想的生活而活,可惜现实的现实没有给予世人那样的坦途。主角不懂,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对母亲是孝顺的,所以应该哭!所以才能博取别人的同情。他也不懂,对玛丽,应该用甜蜜的语言给予肯定,用违心的承诺佐证爱情。这样在世人眼中才不会成为冷血无情、铁石心肠的人,才不会因此被判死刑!
也许主角不屑于活在如此虚情假意、阿谀奉承的世界,以致于到最后也没有“幡然醒悟”。选择为理想而死去,抛弃为苟活而求同。
世人都认为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不过可笑的却是,文中主角一直对自己的母亲称呼为“妈妈”,在所有的审判中,世人皆称之为主角的“母亲”。对此我也只能呵呵!
再说说小说的风格,给予我的感受就是平静、冷静,或者又称为理性,以致于不关世事。文章一开头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是因为母子关系不和?以致于连母亲什么时候去世的都不知道?主角的由于工资不足,而且没有时间陪母亲,或者和母亲没有共同语言,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也很无聊、不开心,所以就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了。这是养老院院长发来母亲去世消息时主角的反应。而且在杀人后的审判过程中,主角也几乎一直置身于自己的思想中,似乎这场关乎自己的生死的审判和自己无关一般!还是冷静。不过也有过感性,在海边的小房子里,看到朋友夫妻生活得很幸福,也有过想和玛丽结婚的念头,可惜的是这仅仅是一丝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