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
TED有一期演讲的题目为The Beauty of Being a Misfit(《格格不入者的心声》)。“misfit”意为“与别人合不来的人;行为(或思想)怪异的人”。这个单词的前缀“mis-”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意味“badly/wrongly”(“不好地;错误地”);词根“fit”的意思是“match or be suitable for sth.”(“与···一致;符合”)。所以,牛津高阶对“misfit”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is not accepted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especially because their behavior or their ideas are very different”,即不被特定人群接受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或思想异于大众。
从这个单词的解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如果偏离了主流,往往就会被定义为怪异,甚至是错误或不合群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偏离轨道”,而是朝着特定的方向一拥而上了。
感觉现在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比我们读高中那会大很多,至少比我当时承受的压力大得多。在我十多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高中时期其实是最美好,也是最让我怀念的一个阶段。当然,我也经历过题海战、疲劳战和持久战。但是,每每回忆起高中,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却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着门外神游;或是故意在课中请假上厕所,却在半路上看着被楼宇和电线切割成小格子的天空发呆;要不就是每天下午借看书之名到草地上放空思绪。不知道是不是心态比较放松的缘故,高中时候的成绩竟然还过得去。所以,现在看着自己的学生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就会心虚。因为我没办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和他们分享一些有用的经验,我更不敢提及自己当年是怎样的“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了。当然,如果现在的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获得了一些成就,像乔布斯那样的话,就得另当别论了。
高三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整个人都绷得很紧,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紧张感。我曾问过孩子,每周末半天的休息会做些什么。他们首先提到的就是睡觉,但是,时间基本会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然后我会迫不及待的问孩子,有没有什么爱好。孩子一脸不解的看着我。我只好换了种问法,“会不会去看看电影?和朋友聊聊天?或是读一些喜欢的书(就是家长和老师口中的“闲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孩子的回答,“看电影?别人都在抓紧时间学习,我哪还有心思看电影。有那种时间还不如多做些习题。”被孩子这样一说,我一下子没了底气,感觉像是在教唆孩子做坏事一样,声音明显弱了下来,“可是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是很容易疲惫的。偶尔放松一下,或许状态会好一些吧。”学生终于认可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只是就算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到其他同学都在争分夺秒的学习,然后心里就会很不自在,感觉自己很颓废,也就没兴趣再看下去了。”孩子的话让我想起了读大学时候才“醒悟”的自己。感觉像被放了气的皮球一样,我无奈的点了点头,“我知道那种感觉。”
我一直在努力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我不想让自己变成只会工作不会生活的工作狂。所以,不管工作再怎么忙碌,我都会想办法坚持写点东西。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向自己证明,除了工作,我还有生活,还有自己热爱的文字。可是,每次休息超过一天,我就会坐立不安了,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工作。原来,我也是蜂拥而上的人群中的一员。
孩子们在努力融入高考冲刺的大军,我们也在拼命追赶别人的步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就是高三的学生就该没日没夜的学习,年轻人就该马不停蹄的工作。所有人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们赶着读书,赶着找工作,赶着上班,赶着结婚,赶着生孩子,最后还要赶着退休。如果你闲庭信步就会有人对你摇头催促,“再不快点就来不及了!”你问,“来不及什么?”“就是来不及······”那人还来不及说完就匆匆往前赶去。
可是,到底来不及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