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得很,今天在两个平台上看到了同一一篇文章。心理学家吴在天写的,《我最怕的,就是你们太担心我》。文章字字珠玑,场景从游乐场(幼儿的父母不敢让孩子尽情玩耍,各种控制)切换到职场(成人的妈妈不愿意儿子在另一城市找工作,各种担忧),把父母对子女的担心分析得淋漓尽致。总结作者的意思,就是父母的担心,不过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和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喜欢看完文章后,慢慢地品味文后读者的留言。这些精选的留言,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互动。留言中,读者们讲述的例子既真实又生动,可以说,个个直击心扉。这也正是一篇好文章的意义所在,引发了大量的共鸣。今天的留言里,一位读者说,她都已经45岁了,还经常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受制于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吓得不轻。
想想自己,自从升级为妈妈,也是经常担心孩子的各个方面。较小的时候是担心他的吃喝拉撒,到了上学的年龄,又担心他在学校里的一切,包括学习成绩。昨晚,孩子给我打电话后的那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每天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打电话):“妈妈,我好想你喽。”
我:“哦,妈妈知道了,知道了你好想妈妈呢。妈妈也正想着你呢。咱们心有灵犀啊。”
孩子:“妈妈,你那里下雨了吗?家里下雨了。”
我:“啊,家里下雨啦,我这儿没下唉。”
然后,我们又说了点别的无关紧要的事,就结束了通话。
可事情还没结束,挂断了电话,我却生起了一肚子的担心。各种假想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是不是在学校遇到麻烦事了;是不是奶奶今晚做的饭菜不合他口味了;是不是生病了;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啊……你看,孩子就这么一句“妈妈,我好想你喽。”让我把所有能想到的糟糕情况都想了一遍。更疯狂的是,我甚至想马上给他班主任和我婆婆打电话,了解情况。可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孩子平时在班上表现得都很不错,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再说,他的班主任是个很负责的老师,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劲,她都会主动联系家长。而我的婆婆,孩子的奶奶,疼孩子甚至超过了我。她的每一顿饭,都是照孩子的口味做的。再来看看孩子生病的想法,简直荒唐,他刚才不是还好好的给我打电话吗?怎么这一会儿就生病了呢?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决定不再打电话了。幸运的是,今天就读到了这篇文章。读了两遍后,我发现,其实是我太担心了。并且,通过文章的指引,我还发现,我真是个容易自恋的人,太喜欢自己的想法了。
我要做个担心过度的妈妈吗?我自问。“No.”这是我心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声音。那么,是时候,我该放下对孩子的担心了。因为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你担心什么,就会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不过是把墨菲定律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顺带满足父母自恋的想法。”而孩子会“认同了父母的投射,并且越来越变成父母心里想象的样子。”
真是十分感恩,及时读到了好文章啊。但愿自己身体力行,做个不担心的妈妈。祝福我自己,也祝福我的孩子。更祝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