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美的》这本书是柳袁照校长的一部分读书札记的合集,读这本书可以从一定的层面上看到柳袁照校长的读书习惯和读书爱好,可以从读书的方法层面上得到许多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内容来看,柳袁照校长读书的面是很宽广的,既有经典的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斯中学》、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也有当下出版的一些书籍;既有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也有文学类的、历史类的和哲学类的书籍。从文学类的书籍上来看,他不仅读诗,也读小说和散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启示了我们要读哪些书,以及如何通过读书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柳袁照校长在讲座中谈到自己的读书时,说拿到一本书,他喜欢先翻翻书的前言、序言、自序和后记,再看一下目录,然后找最感兴趣的篇章去读,觉得有价值了再去读全书。这一点给人的启发如何“开卷”。以前讲“开卷有益”,但现在资讯发达,要读的和可读的书是那么多,如何做到“开卷有益”呢?柳袁照校长的这种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有的书真的只是了解一下即可,那就翻翻读一下前言后记,了解一下大体内容,阅读部分章节即可;而那些有价值的书,觉得会对我们产生启发和促进作用的书才有必要去通读全篇。
柳袁照校长读书总是把读书和读人结合起来进行的。如果这个人认识,有过相遇和交集,他会先考虑一下对这人的印象,回忆一下和他的交往,然后结合要读的书谈自己的感受。他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不仅先想起了李政涛留给他的印象,还与沙培宁讨论彼此对李正涛的印象。然后,“阅读了两个小时之后,闭眼,掩书,略一沉思,我的面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诗人,朝圣者,有哲思的灵光,以近似宗教的悲悯情怀做'新基础教育'。”他读李镇西、朱小蔓、朱永新、朱永通、李迅、杨绛等人的书都是这样。柳袁照校长说自己这样的读书是把读书和交友结合在了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读书就是读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对某一个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保证了更好的向这个人的学习。所以汤勇说:“你希望成为谁,就一定要读他的书。”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行走和读书同样的重要。所以,好的读书是与行走结合着的。柳袁照校长就是这样很好地把读书和行走结合在了一起的人。在这些读书文章里,柳校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写道他到某地行走,或游览、或参加活动时,到过的与书中的内容有过交集的地方。这样的行走和书写常常使他对相关的书的阅读更有代入感。有时读过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他甚至会特意去到相关的地方去行走和体会。比如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就特意找机会到了地坛游览,仔细在那儿体会史铁生的文字的意蕴和内涵。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他对史铁生的解读和评价那么权威。当然,在书中,他写到的他的行走,常常是与他对人的认识、与写人结合着的。
柳袁照校长总是把读和写结合着进行。他说:“我基本能做到不写读书札记不读书,或者说读了书一定要写札记。读书不写札记,就像漏斗盛水,倒进去就流走,何其可惜?”他读书常常是边读边写自己的感受,有时是对数着书中的某一篇文章,有时是对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一个段落,有时甚至是对书中的某一个细节,有了感受就写下来,读完一本书后,把这些感受一整理,就是一篇上佳的读书文章。这样的文章因为写的是他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读起来常会让人有与众不同、耳目一新之感。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很好的把输入和输出结合在了一起,把读书和思考、和内化与吸收结合在了一起。
柳岩照校长是一个诗人是一个作家,他总能用诗一样的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他写读高洪波的书的感受:“读罢本书,我眼前自然出现一片景象:无穷无尽的旷野,旷野上有山有森林有河流。山上、森林里、河流中,有无数善良、美丽、智慧的小生灵,他们快乐的生活在那里、嬉戏在那里、成长在那里。那里是孩子们的世界,可以说孩子们自己想说的话,唱孩子们自己想唱的歌,做孩子们自己想做的事。思想是孩子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孩子们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刻的喜怒哀乐也都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总之,在这里,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也是自己的仆人。”再比如,他写自己对阅读余秋雨的散文的印象:“他的散文,像画中的一棵树,黄昏苍茫的原野上的一棵树。天空笼罩在金黄色的晚光之中,大地上雾霭浮动,那些浮动的雾霭如一场梦,朦朦胧胧。这是一棵从远古时期就挺立于那儿的树,夕阳挂在树稍,如同金色的火红的人类的渴望。”他在文章的有的地方,写的只是一句话,甚至是几个词,但却让人印象深刻。还以他写读余秋雨的散文的印象为例,他说:“余秋雨的散文,既是连绵的山峦,又是奔腾的江河。”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我感叹不已,我羡慕他有这么独特而又敏锐的感受,有那么丰富的词汇和形象去表达,真是学都学不来。
柳袁璋校长读书时喜欢与书展开对话。读书中,他不时地会回到当下,回到现实,发出追问,展开思考。他总是边读边问,边读边想自己的现状和身边的事实。他读《帕夫雷什中学》时读到一个老师冷淡对待学生的例子,就想到:“现在这样的老师仍然不是一两个,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老师的这样的做法,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老师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了吗?——这还在其次,而我们的校长面对这样的老师的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还处在无动于衷的状态?假如允许这样的教育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存在,我们还能算是称职的校长吗?这样的学校还能算做好学校吗?”他也会从宏观的方面去思考,比如,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他想到的是“如果小林宗作在当今的背景下当校长,他的处境会如何?他的结局会怎样?”他的这样的追问,是把读书与生活、读书与工作、读书与“梦想”结合在了一起的,是在与作者对话,也是在与自己对话。这样的追问,有的他有答案,有的他也并没有答案。但毫无疑问,这样的读书是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是把书读活的典范,是活读书的典范。
自从2015年加入河南教师读书会以来,我也写过不少读书类的文章,但我只能在这样的文章中写一写自己读某本书的收获和得到的启迪,与柳校长书中的这类文章比起来,内容和形式都显得单一。从内容上看,柳校长的读书文章不仅写了自己读某本书的感受和收获,更多的还会展开联想,说出自己对教育、对社会乃至人生的看法。他在读窦桂梅《我的教育视界》中的《学校自主·家长择校·问责制》时,梳理完书中的事实,就随之有了这样的议论:“对学校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好教育、好老师的选择,不给家长好教育、好老师的选择,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教育'。”他在读了阿来的《蘑菇圈》之后,有这么几句议论:“单纯的深刻,是真正的深刻。在美好中蕴藏忧伤,才是刻骨铭心的忧伤。无法言说,才是真正的言说。”这样的文字是真正的真知灼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深受启迪。从形式上看,柳校长的这些读书文章,有的写得像散文、像随感;有的写的像议论文,比如《人生总在雅与俗之间——我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三题》,就是结合着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三段话所展开的议论;有的是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的,如《在最柔软处的相遇——与<与点:我的时光之书>的作者的阅读通信》。也许正因为形式多样的原因,他的这些读书文章,读起来显得更丰富多彩,更摇曳多姿,更活色生香。
读了这本《读书是美的》,我觉得不仅了解了柳原照校长的一些读书之道,对他的精神和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手头囤了十几本他写的书,接下来我打算对他做一个专项的阅读,去认真地、更为深入地了解他,朝着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