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部门要做一个活动,邀请百度总裁张亚勤拍一段2分钟的VCR。本以为高管很难约,没想到亚勤很愉快的就答应了。
到拍摄现场,我们都很紧张,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跟亚勤(我们内部都直接叫名字)接触,对他的性格、做事风格等都不是很了解。拍摄视频又是一件极其需要耐心的事情:上妆、背台词、对角度眼神等…
可能是对内容不是特别熟悉的缘故,第一遍的录制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性。我们几个“工作人员私下嘀咕:不知道亚勤愿不愿再拍一遍?
这时亚勤突然说:
我刚才录的这段感觉气势不是很足,我想再录一遍,你们看可以吗?
我们几个人同时楞了一下:好啊好啊,感谢亚勤老师。
然后第二遍,发现有几个字读错了;第三遍,中间出现一些噪音...,第五遍、第六遍…
不知道第几遍之后,亚勤仔细看了下效果:
这次看上去没什么大毛病,也辛苦你们了。
这样一个视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可对于亚勤来说,是一件不能再小的小事,即使这样他依然会关注到每一个细节。
后来跟他秘书聊,事无大小,亚勤对细节都非常关注,他认为细节往往更能决定成败。
讲真,这我的认知有很大的冲击: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项目成功与否,往往是由最核心20%的因素决定,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反正也不会影响结果。
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往往会忽略细节,总觉得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可经历过“亚勤录制”视频事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之前做那么多项目,结果还不错,但总感觉差点意思:前期规划的非常好,可项目落地时往往会打折扣,因对很多细节、突发问题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 ;
做方案汇报、发邮件、公众号推文时,往往是最后一刻才发现里面有关键的信息错误(比如数字错了、名字写错了等);
答应别人的事情,总是事情一忙一拖就忘记了,再想起来的时候,可能别人已经不需要了(说不定因此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时我突然发现,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不过是我们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每一次的“不拘小节”,后面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弥补。
在工作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个公式:时间精力投入 = 前期准备 + 执行落地 + 后期填坑。
前期准备的越充分,对于细节思考的越细致,后期的执行落地越高效,后期需要填的坑也就越少。
知易行难,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 先充分发散,再进行收敛。
在我们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段固定的时间,充分利用一些工具进行发散思维。
在这个环节,不用考虑质量的高低,关键是从分发散,想到什么是什么。
这个环节有两个公司推荐给大家,一个是X-mind 思维导图;一个是便签纸。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便签纸每页只能一些一个idea。
充分发散之后,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所有的点,然后进行分类汇总合并,并针对性的排优先级。
2、 把想法讲给朋友,等他们拍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再细致的人也会出错。当你遇到一件事情,自认为已经考虑的很全面的时候,不放把你的计划讲给身边的人听,看看他们的反馈,也许你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当然这个环节,你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如果只想听到赞美,那这个环节也失去了意义。
3、 经常总结复盘,沉淀自己知识库
凡是过往,皆为序曲,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都能够帮我们沉淀一些内容。经常性覆盖,总结犯过的错误,并能透过现象看到错误背后的根本原因。
就像读书时积累自己的错题集一样,当量累积到一定量级,你的大脑会自动进行大数据处理,在你遇到类似事情时,自动给出错误量最少的方案。
作为职业“马大哈”选手,在细致这件事情上确实没有太大发言权,这次也想问问大家,你有哪些灵丹妙言可以治愈我这样的“马大哈”症患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