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孩童的幸福是最简单且直白的,他们几乎把所有心事都表现在脸上,并且感受到的幸福感也很强。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有更多的选择权的时候,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了哄儿子洗澡,我经常拿小玩具给他让他带去洗澡,大部份时间他很高兴也很配合,有一次我拿出两部他喜爱的小汽车,让他在中间选择一个,他左看看,右看看,再看看我,拿不定主意,伸出来的手又缩了回去,这样过了一会儿他才选了一个进去洗澡,表情有点闷闷的样子。这让我有些不解,不是有选择才有对比吗?
看到吴军老师这本《见识》才明白,原来选择越多,反而会给我们心理造成负担,让我们不能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
书中原文: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的,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选择越多未必会越幸福,吴军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中国人与印度人的例子。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印度人在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要多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公认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且努力用功,起点也相差不多,近些年中国发展快速,起点比起印度还要略高一些。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当中当首席执行官的却非常之多,中国人做到这个级别的目前却还没有。往下一级担任《财富》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国人要多很多。
对于这个现象,首先不少人认为中国人走出国门要比印度晚半个多世纪,所以没有同等的对比条件,硬是拿来对比无疑是不公平的。其次,语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人,印度人的英语虽然口音重,但听起来没有问题,而中国人有仅有口音,且词汇量小,意思表达不够准确,因此限制了交流能力。再者,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有极大的防范,但是却并不认为印度人是威胁。可是美国本土的精英在企业里也竞争不过印度人,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对此,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印度人是因为缺乏选择的状态,而不选择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取得成功。
印度人在婚姻上大部分是采用古老的类似于中国古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寻找配偶的,最重要的是,婚姻双方需要门当户对。而他们的择偶对像因为种姓的细分选择也就很少。
印度人一旦结婚,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因为离婚后的选择空间会变得更小。那这种包办式的婚姻能幸福吗?
据研究,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度并不比美国人差,同等收水平的印度人,幸福指数远比美国人要高,离婚率也是最低的,即使是从事一般职业,即中低收入的印度人也是如此。
对于印度人,他们不仅在婚姻中没有选择,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他们读书移民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再回到本国,除非所就职公司派遣回国至分机构工作。美国人的选择就比较多了,却常常因此造成了选择困难症,不能在一个公司或一个领域做太长时间。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选择就相当多了,尤其是中国现在发展迅速,很多在美国大公司工作的人会被发展更快的中国公司挖走。
现今社会,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的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后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幸福感却并不是来来去去的选择的结果,而是没有多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
如果印度人面前也一样有多种选择,他们也会同样变得无法安心经营一件事情,一样会得选择困难症。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所以才导致难以精进。也许少些选择,我们更加聚焦一件事情,这样也会让我们更幸福,事业上也会更成功。
现在明白到儿子为什么选择了之后反而觉得不快乐,因为人都有一种特性,没有选择的在心里总会认为它更好一些。
那么在育儿中我也会注意到这一个细节,与其给宝贝更多的选择让他得选择困难症,不如少些选择,深度经营,建立更多的幸福感。
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一样,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其实很多的选择是我们自己想像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好好经营自己的感情、家庭与事业,不选择反而更容易获得幸福。